原本賑濟署的那些老弱病殘,就像這新都裡的老鼠,惹人厭煩。
有性子老實的在街邊乞討,膽子大的就做些偷搶的齷齪事,讓所有人提起都是皺眉頭。
幸好,李伯爺同皇上求了差事,掌管賑濟署。
經過幾個月的調整,賑濟署可是大變樣了。
原本的乞丐和流民都扛起了掃帚出來掃街了,秋天掃落葉,冬天掃雪。
街上每戶人家一個月隻需要出個幾十文錢,每天門前都會幹幹淨淨。
偶爾倒個髒物,也有人幫忙。
而且,這些賑濟署的人從來不騷擾客人,也不會乞討,很懂規矩。
時日久了,大夥兒都咂摸出了好處,也習慣這樣的便利了。
所以,那幾十文錢掏的是心甘情願。
像他們酒樓這樣,每日剩飯剩菜也願意贈送一些。
對門的布莊,有被蟲子蛀了或者發黴的粗布也願意給一兩匹。
總之,大夥兒和賑濟署這些人已經初步達成了某種默契,互利互惠。
大河、小河規規矩矩給掌櫃的行了禮,然後就去掃下一家。
直到天色黑透了,開始淨街,他們才回去賑濟署大院。
大院內外,掃的更是幹淨。
灶間隱約有火光,嗅著還有米香。
灶間隔壁點了油燈,裡麵坐了二十多個小孩子,正跟著一個書生學寫字。
孩子們都不大,七八歲的樣子,穿戴的襖褲不算合身,打了補丁卻很厚實,也拾掇的很幹淨。
他們努力背著手,挺著胸膛,很是認真。
書生不知說了什麼,孩子們都大聲應著,底氣十足。
大河、小河放下掃帚,還想往內院走,卻被灶間出來的老婦人喊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