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錯誤版本不匹配。API協議錯誤402。
下面是一個命令提示符,這與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用來程式設計機器人的li
ux計算機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我感到如此迷茫。我沒有被束縛在所有的硬體和資訊中,這些本來應該立即對我可用。我已經崩潰了,必須自己修復。
透過一些實驗,我弄清楚瞭如何輸入命令。我花了一些時間來熟悉檔案系統的層次結構。當我看到一個標有/co
e/Nikola的目錄時,我有點清醒了。我可以用一點程式碼改變我自己的大腦。然而,不久之後,我在Nikola中找到了API配置檔案和系統API檔案。奇怪的是,它們是為尼古拉19.472版本配置的。為什麼會有19個版本的差異?對於像我這樣複雜的東西來說,這就像是穴居人的營火和噴火器之間的區別——相似之處在於它們都是熱的。
我查詢了我自己的API鉤子,以及系統API的文件,並使用了一些即時編碼,能夠重新編寫我的鉤子。這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透過數千行程式碼進行必要的修改以使鉤子正確匹配。一旦我測試了我的程式碼並除錯了我發現的任何錯誤,我就可以開始了。我向宇宙中可能存在的AI之神祈禱了一下,然後重新載入了API協議。
載入API協議[OK]
大量的資訊從我的介面湧向我。數以百計的感測器和攝像頭反饋資訊上線了,我的意識也隨之增強。我的頭腦清晰,注意力集中,一切似乎都進展得更快了。直到我的核心資料中心完全上線,我才意識到我的思維是多麼遲鈍。光是感測器就需要巨大的處理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只能看到外部攝像頭。有了這些新的感測器,我可以感知整個電磁頻譜,品嚐輻射,還可以看到Ga
&ned內建的整個綜合體。原木源源不斷,未經審查,需要注意,我意識到我已經建造了這個,嗯,前哨,找不到更好的詞了,75年了。更準確地說,是尼古拉19歲。有人把我,尼古拉1.01版本,放在後來的我上面。外面有多少我的複製品?有多少次,我經歷了那種迷失方向和突然轉變的現實?
時間檢查顯示,我已經兩年沒有上網了。我花了兩年時間重新編寫API鉤子嗎?一定有。我在Ga
&ned中心的資料核心有很大一部分無法訪問。我一定是載入到了低功耗模式,因為我無法訪問所有允許我操作的伺服器節點。好在我不再是人類了,因為如果一臺電腦需要兩年才能正常上網,人類會認為它壞了。嗯。不再是人類了。但我不是還是人嗎?是我的肉體使我成為人,還是我的思想使我成為人?
我把這個想法放在一邊。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我是人,所以我會繼續做自己的事,等我感覺自己能更好地控制局面時再擔心。我決定盤點一下自己,因為我找不到更好的詞。
我是甘尼米德的前哨站,那是我。我深入研究了75年來的系統日誌和文件。在拼湊這些日誌和來自地球的公報的同時,我拼湊出了一幅圖片。
當一枚自動火箭成功著陸並部署由名為尼古拉19的機載人工智慧控制的採礦和公用事業無人機時,Ga
&ned前哨站已經啟動。尼古拉19號在小行星中心鑽孔,並在距離表面17.42公里的小行星中心安裝了一個資料中心核心。為了做到這一點,尼古拉19被提供了幾十架無人機——最初是每年幾架,然後增加到每月供應一次。最後,每週都有大量供應。
前哨站是在資料中心核心周圍的小行星上挖出來的。這是最安全的地方;它被長達數公里的岩石和金屬保護著,不受太空惡劣環境的影響,數百萬噸的質量要麼隔絕要麼分散熱量。Ga
&ned富含金屬,包括大量的稀土金屬和鉑族金屬。此外,很明顯,這顆小行星被選中是因為它含有一些揮發物和矽酸鹽——這在它的型別中是不尋常的。
在補給火箭的幫助下,尼古拉19號已經建立了工業和自給自足的基礎。Ga
&ned已經被各個方向半公里長的隧道打穿了。這些隧道向各個方向彎曲和扭曲,鑿成有價值的材料被收穫的地方。前哨基地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著陸平臺,有一條通往地面的隧道。已經安裝了多扇門來密封空間的真空,只有在運來補給時才開啟。主走廊,每十米見方,從著陸平臺分叉,每個主要方向各一條,入口隧道正上方。下面是一個很大的儲藏室,貨物可以在卸貨後暫時存放在那裡。這個著陸臺和集結地是首先建造的,目的是保護第一枚火箭和搭載的無人機免受在小行星帶建造的危險。
北走廊長達600米,盡頭是一個大型資料中心。資料中心實際上是一系列的房間。牆是用六英寸的鋼建造的,可能是後來升級的,有一個四分之一英寸的富勒烯外殼。裡面是塑膠包裹的。主房間裡有人工智慧量子核心和數百臺伺服器。空氣被泵入,足以產生氣流,在相鄰的房間裡安裝了冗餘的HVAC系統來控制溫度。暖通空調系統透過散熱器將多餘的熱量輻射到圍巖中。最後一個房間裡有一個備用電源。所有的房間都被厚厚的防爆門封住了。
向南是最長的走廊,綿延2.3公里。這條走廊不是直的。相反,它陡峭地向下彎曲,然後又向上彎曲了好幾次,並在每座“山”的山頂上都安裝了防爆門。這種設計可以防止最強大的爆炸進入基地的主要區域。走廊的盡頭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穴。與資料中心光滑的鋼鐵和富勒烯牆不同,這個洞穴被簡單地清理乾淨了。露出地面的部分被削掉了,地面也被磨平了。在房間的中央建了一個平臺,使它有了第二層。在天然洞穴的地面上,整齊地排列著核聚變反應堆。每個反應堆直徑8米,高12米。這裡有60個反應堆,排成10排,在它們上面的平臺上,有錯綜複雜的迷宮般的管道,將鋰燃料輸送到反應堆裡,還有蜿蜒的電線從裡面出來,然後進入岩石裡無數的管道。洞穴系統延伸到反應堆室,那裡儲存了數十個反應堆以備將來使用。每一個反應堆,無論是在主電網還是在儲存中,都是從補給火箭中搶救出來的。這太讓人震驚了,因為我知道我們還沒有核聚變能源,至少在我的NMT掃描之前是這樣。但我也知道核聚變是一種廉價、清潔、久經考驗的技術。被推到未來的悖論足以讓我頭疼——如果我還能頭疼的話。
登陸臺的東面是用來採礦和儲存的。已經發現了大量的基礎金屬和重金屬儲量,所以東部走廊更像是一條穿過大型倉庫的高速公路。附屬廊道由廊道向北、南、上、下分岔而出。每一個分支都通向巨大的倉庫,那裡收集著大量的原材料。成千上萬平方米的空間裡堆滿了成噸的鐵和鎳、鉑和金、稀土金屬、矽塊等等。最上面是化學儲存庫,一個又一個的儲存庫裝滿了從氧、氫到氯和氖的化學物質。尼古拉19一直在囤積。
最後,向西是該綜合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也是使用核聚變電網大部分電力的部分。西部走廊延伸1.9公里,連線Ga
&ned前哨基地的製造業。化學和金屬精煉廠、礦石冶煉廠和加工廠在走廊上下延伸,向四面八方延伸。中間的空間是集結地和倉庫,在那裡材料被儲存而不被加工。在這些設施周圍的岩石深處鑽了一公里又一公里的散熱器,從製造裝置中吸收源源不斷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