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們只能永遠不停地飛,累了就睡在風裡,只有一次落地的時候,那便是死的時候。我就是那隻鳥,我不能睡去,我不願因自己的熟睡而讓自己的生命無所作為,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為那些死去的孩子們完成他們的夢想!
所有那些凋零了的生命之花,殘缺了的夢,都在那一刻凝結成了永恆!夢和生命同在,它停在記憶的暖室裡,有情感在滋養著。不,他們的夢和我們同在,我們的民族依舊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與喧鬧的色彩!喚醒沉睡的人們,告慰死者的亡靈,用民族的奮飛去安慰他們的“夭亡”!我們要用全民族的誓言和愛去召喚中華民族新的明天和未來。
一切都如鉛灰色的殘夢!生命易逝,世間滄海桑田。所有那些夭折了希望和夢想的人們啊,我們會珍存你們的夢想!我們會在祖國的大地上種下愛與團結的花朵。世界與我們同在!我們珍存同一個夢,用那雙帶著夢想的翅膀學會飛翔。
夢和生命同在,它在記憶的暖室裡將永不凋零,所有殘缺的夢,讓我們用愛的花朵,為它們插上奮飛的翅膀。
迎著晨曦微光印上時間的痕跡,跋涉於人生淺灘的步伐逐漸蹣跚;帶著珍惜的心行走,不老的生命會在風浪之後更加通透與慈悲。
自然永恆,年華將逝。縱使萬物皆逝,有一種精神獨留生命的長河,那就是以夢為馬、奮鬥不息。
米蘭·昆德拉說:“生命是一棵長滿可能的樹。”人的可貴之處,恰在於堅持最初的選擇。時光溜走得那樣義無反顧,一味憑欄望月自嘆,是一種愚行;任時光悄然而逝無所為,是一種墮落。生命逝去了,留下的當是一份永恆的禪意。
人們說,勤勞的蜜蜂永沒有時間悲哀。草木得常理,每時每刻都在拼命生長,決不辜負一顆種子的期望。小小的三文魚,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夢。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處,它們奔涉萬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形式主演著一種存在千年的對夢想的堅持。生命如此短暫,卻不留私心地將青春消費在迴游中。它們選擇流浪青春的遠離,卻將生命代代延續,成為永恆……
三文魚,我,向你禮敬!
大家可曾知曉,小麥花一生只開五分鐘。或許,我們認為,五分鐘太過短暫,可是小麥花卻靜靜地綻放,盡心地開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謝。它沒有忘記使命,它要留下那飽滿而燦爛的果實,供人享用。這,是小麥花的永恆。
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現實世界裡的我們,遭遇旅途不順,常曰塵世苦海,殊不知雲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鳥語,大好光陰已在諮嗟虛嘆中毫不留情地離去!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誨:“人要有遙遠的夢想和樸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遙馬亡。”看林徽因,正值青春年華,卻與丈夫到鄉間尋訪古建築,踐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嶽霖贈言:“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一電影感動了無數人。我們沒有與萬物共生死的能力,我們可以選擇盡情地開花,為春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萬物皆逝,唯精神永存!一路向前,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翩翩起舞,直到不能!
“物質的慾望,虛榮的誘惑,是人們迷失的重大原因,許多可貴的才華與可能有的成就都在這種誘惑下斷送?”
這是羅蘭的一句名言,諷刺了那些由於意志不堅定而斷送了自己的目標與前程的人。我是一個意志薄弱者,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遇到了《感動同心的勵志故事》這本書,使我感受頗深,讀完了它,書中的一個個簡短而精湛的故事,讓我對自己的性格與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反感,“我一定要磨礪出自己堅強的意志,立定明確的目標!”我發出這樣的感嘆。
《梅蘭芳——以勤補拙》是書中故事其中之一,梅蘭芳出生在北京的一個京劇世家,這為他以後在京劇藝術方面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剛開始學戲時,由於先天的不足,感到非常吃力,但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更加勤奮苦練。為了過臺詞這關,他數十遍的背誦;為了過眉目傳神這關,他放飛鴿子,目光緊緊追隨天空的鴿子;為了使基礎功更紮實,他在院子裡潑水成冰,在冰上練踩蹺,跑圓場……透過這個故事讓我感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只要以勤補拙,用勤奮刻苦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一定會換來後天的成功,因為勤奮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有一篇故事叫做《被突破的極限》,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田徑運動員羅傑·班尼斯特用了3分59秒4的時間就跑完了1英里;美國選手佔海因斯以9.95秒的成績跑了100米,突破了10秒大關。體育競技是這樣,其他事情又何嘗不是這樣?在飛機前,有幾人相信人能飛上天,在阿姆斯特朗以前,有幾人相信人能踏上外星球?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追求就有希望,只要努力就有可能。相信自己,努力奮鬥吧!
自尊加自立加自強,就等於成功,總之一句話:人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堅持自我,相信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