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最後還特意交待。
命令鄭成功把臺灣附近兩百海里的海域,徹底變成大明海軍訓練場。
沒有大明允許,任何國家和個人商船和戰艦都不能踏足一步。
特別是荷蘭人的商船,一艘都不可以放過。
黃明宣讀聖旨完畢,鄭成功等人急忙領旨謝恩。
直到這時,眾人才過來和張家玉陳邦彥相互認識。
從今天起,臺灣治理將全部交給這二位,他們正式成為臺灣百姓父母官。
雖然歷史上臺灣一直是華夏領土,可並不是一個省,一直都在福建的管轄之下。
遠洋水師基地雖然在臺灣,但他們並不會干涉張家玉和陳邦彥對臺灣省的治理。
說到臺灣省首任知府張家玉和巡撫陳邦彥,我們還是要介紹一下他們二位。
他們是嶺南三忠之一,和閻應元等人一樣,都是歷史上著名抗清民族,只是沒有閻應元他們那麼大名氣。
在這部書裡,東擄並沒有入關,所以根本不會有人知道什麼嶺南三忠。
不過作為一個現代穿越者,朱由檢對此卻是很清楚。
嶺南三忠,是指陳邦彥、陳子壯、張家玉三位抗清民族英雄。
1644年明朝滅亡之後,內憂外患的漢民族繼續遭受著天災、農民起義、滿清入侵的聯合摧殘。
嶺南人民在南明政府的領導下湧現了眾多可歌可泣的忠烈之士,嶺南三忠便是其中的代表。
陳邦彥,
嶺南三忠之首。字令斌,號巖野,漢族,生於1603年,逝於公元1647年。
廣東順德龍山人。早年設館講學,為當時南粵碩儒名師。
明亡,年屈四十的陳邦彥疾書《中興政要策論》萬言書,並參加南明廣東鄉試,中舉人,擢升兵部職方司主事,派往贛州參與軍事。
公元1647年,與陳子壯密約,起兵攻廣州,連戰清軍。
後大戰清軍於清遠,寡不敵眾城破被執,慘遭磔刑。
臨刑時,慷慨寫下《獄中五日不食臨命歌》
天造兮多艱,臣之江也滸。
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