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軍進入安南後,朱由檢已經幾次會召集朝臣們討論前線戰事。
出征安南取得何種戰果,關係到大明對安南的政治安排。
朱由檢吸取永樂、宣德二朝治理安南的教訓,對官員的任命格外重視。
大明周邊新納入的領土,朱由檢基本會用有能力的親王或者藩王去治理。
像定王在南海省,唐王在日本,永王以後會治理安南。
並且這些王爺只是有治理權,麾下有地方治安軍隊。
大明還會在當地駐軍,而駐軍都有朱由檢直接統領。
王爺無權調動朝廷駐軍,如果有急事可以申請軍隊協助。
大明在宣德朝之所以失去安南,究其原因和地方官員腐敗的統治有很大關係。
那些官員大多來自鄰近的廣西、廣東、雲南三省之地。
他們略識文字,冒險深入蠻荒,目的不是為大明治理好新設的交趾省,只為發個人財。
尤其是宦官,朝廷委任的監軍太監,成了交趾省的太上高官。
他們對當地百姓展開了不堪負荷的勒索,最終導致動亂無法控制。
作為過來人,朱由檢對此很清楚,不過也不能對他們太仁慈。
至於任命監軍太監這碼事,在朱由檢這裡根本不存在,他不會讓不懂管理的人去治理任何地方。
當然海外殖民地不包括在內,殖民地本來就是掠奪的。
一些喜歡瞎搞的藩王,到時全部讓他們去海外殖民,至於他們把殖民地搞成什麼樣子,那是他們的事情。
無論他們怎麼搞,也比被西方列強霸佔要好,至少他們還歸大明管理,殖民地的資源也會源源不斷運往大明本土。
若干年後,大明本土藩王會很少,海外殖民地才是他們的歸宿。
從此大明將徹底甩掉供養藩王這個沉重的負擔。
至於南海省,中南省,交趾省,東瀛省,朝鮮省,還有以後的新疆,西藏,外東北以及中亞地區,都屬於大明本土。
印度此時還在莫臥兒王朝的統治下,鑑於後世他們對華夏的騷擾,朱由檢不會讓他繼續存在。
歐洲彈丸之地,沒有什麼資源,他不打算佔有,但是會透過鴉片戰爭在西方列強的本土駐軍。
駐軍的目的就是不讓他們發現強大,哪個有發展強大的勢頭,大明會毫無猶豫的滅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