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親王當即對他大加讚許,破例讓其以“布衣之身”加入平叛大軍。
在事後戰事的發展中證明康親王果然沒有看錯人。
戴梓為平叛大軍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火器維護、修理、改良以及製造。
使得清軍在火力打擊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從而大大提高了戰鬥力。
戰後由於戴梓的出色表現,自然那是大功一件!康親王又再一次破例帶著他,覲見麻子。
由於他飽讀詩書,工於詩文,再加上在火器製造上所表現的“超出常人”的天賦。
當下贏得這位麻子皇帝的青眛,被授予翰林院侍講,成為清帝國重要的的儲備人。
戴梓擔任翰林院侍講後,其火器設計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先是荷蘭使者向麻子皇帝進貢該國新型火槍,以示向大清炫耀該國的強大武力!
為此,麻子命令戴梓迅速仿製該國火槍,回贈給使者,以滅其威風。
當下戴梓不辱使命,僅在短短几天之內,便仿製成功十支荷蘭“蟠腸鳥銃”,回贈給荷蘭使者。
此舉不僅是捍衛了大清帝國的尊嚴,同時戴梓精湛的武器設計才能,也贏得了朝野上下一致的讚譽。
至此之後,年輕的麻子皇帝在火器設計製造方面,更加倚重戴梓。
不久滿清為了應付西北戰事,需要一種威力巨大的火炮來裝備清軍。
這時戴梓依然領命,不到十天時間裡,新型火器“子母炮”設計成功了。
該炮威力明顯優於當時清軍所有裝備的火器,而且重量只有300斤左右,在17世紀的火器製造界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當時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火器製造時總會有這種“頑疾”。
一種火器如果追求射程遠威力大,必然會造成體積重量巨大,一兩千斤都是“小意思”。
這必然限制了其機動性和運輸困難等弊端,如果追求機動性高,以便於運輸,往往會制約該火器的射程和威力。
而戴梓所設計的子母炮,就是榴彈炮的前身。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困擾世界火器設計界的“難題”!
這他的這一設計不僅解決火炮的機動性差和運輸不便的弊端,而且還兼顧火炮射程遠,威力大等優點,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