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大明子民的民族情緒和愛國熱情都被激發出來,大明在全國各地免費學校上學的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有秩序的遊行,口中高呼大明萬勝!
雖然很多都是小學生,可是他們的年齡並不小,十五六歲的大有人在,有很多孩子都是以前上不起學堂的窮人家孩子。
家長對大明政策理解和新聞事件,大部分都是從他們口中傳到父母的耳中,還有部分人是從是讀報點得知。
現在城市每個街道都有讀報點,有專人讀報,他們的任務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將大明日報上的內容讀一遍,無論有沒有人聽都要讀。
這也是大明宣傳政策和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眾方式,如今在也不是那個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問窗外事的年代。
在大明皇帝的心裡,一心只讀聖賢書都是書呆子,他們如何能治理好國家,就像東林黨他們那些清流文臣一樣,他們除了黨爭什麼也做不了。
平時無論對錯開口就噴,連皇帝都不放過,逮住機會照樣開噴,武將拼命殺敵保衛國家,不如他們嘴皮動一動,而面對流寇和東擄的屠刀,他們乖的不能再乖。
再過幾年,大明新教育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國家棟梁,他們也承承載著大明和我華夏的未來,而衍聖公們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因為衍聖公們只會培養二臣,至少絕大部分都是二臣。
漫長時間來對人們的思想產生極大影響的孔子,被人們以各種形式進行尊稱。
孔子嫡長子孫,在封建社會還有著“衍聖公”,這一世襲的封號。但如此尊稱,卻隨著各類文獻資料曝光,變成了貳臣。
“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與漢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
”漢代初期的時候,儒家和道家兩家的鬥爭十分激烈。為了得到統治者的支援,幫助思想的傳播,提升家族的榮耀,儒家學說被進一步改造成了更加迎合統治者的思想體系。
各類學說的激烈鬥爭,也體現在了朝堂之上。丞相衛綰曾表示,“韓非、蘇秦、張儀”等人的言論,都會禍亂國政,請求盡皆罷除。
這一建議得到了漢武帝的同意。漢武帝和竇太后之間的權力鬥爭,從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儒家的崛起,。
竇太后偏向道家,如果尊崇儒家,就能從一定程度上打擊竇太后的勢力團體。
在漢武帝的考量過程當中,儒家也一直在變化中發展。在公元前134年的時候,董仲舒提出了經過其改變的,包含明確大一統思想的新儒術。
因為過於迎合統治者,新儒術當中增加了部分封建糟粕。這一經過了改變的新儒術,得到了漢武帝的青睞,從而使得儒家在後來的鬥爭當中成為了獲勝方,成為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獨獨尊崇的一方。
經過漢武帝漢朝的推崇,儒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越發意識到統治者的扶持,對於思想學術發展的重要性後,儒家後人在每次統治者可能發生變更的關鍵時刻,都會有一定動作。
然而,這一動作並不是為了保家衛國,也並不是為了黎民百姓,而是為了自己家族的興衰,為了儒家的繼承與發展。
“衍聖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能夠歷經各個朝代,還能夠在每個朝代當中都保持著極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