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段冉沉聲再道,“再來一次。”
——
雨晴香佛醉人頭,舞臺現場上空飄蕩的D大調回旋曲宛如詩畫中走出的秀麗女子。
鋼琴前,秦鍵的十指一如既往的駕輕就熟,無論情感的濃稠或恬淡,他的真摯與投入就像他所理解的舒伯特,不誇張,也不華麗。
但作品字裡行間都充滿了收放自如的凝合,給人以高度的純化。
在那個時代,純化作品不僅裡不僅有舒伯特,還有貝多芬。
然而在與貝多芬處於一同時代生活的二十年,舒伯特選擇了另一條藝術道路。
於是前者成為了古典主義的里程碑,而他成為了浪漫注意的開山鼻祖。
蘭頓說舒伯特是詩人,克里斯評價舒伯特心裡住著一個不洞世事的少女。
秦鍵認同蘭頓,也不反駁克里斯。
只從舒伯特奏鳴曲的研習,二人說的皆有道理。
從演奏者的角度分析,舒伯特的作品在繼承了已經穩固的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基礎上,結合了新的時代精神,形成了新的音樂風格。
其最重要的是創作特點在於抒情性的寫作表達上。
尤其在奏鳴曲式的運用上,舒伯特的作品為後世開了先河——用氣息悠長的抒情旋律代替以往極具號召力與動力性的主部主題寫法。
在最後一首降b大調奏鳴曲的演奏中,秦鍵更是在抒情旋律的演奏中極側重作品內部心理的表達。
描摹是他特有的專長。
可這勢必會打破主部與副部之間進行戲劇性對比的演繹傳統。
如果讓作品的主部與副部不再天各一方,使二者的情緒相互接近甚至互為補充,這算不算悖逆傳統?
這或許是秦鍵留給觀眾的問題。
在他看來浪漫主義對作品的審美看重的終究是藝術的個性,並不以題材的英雄性以及理論價值或結構的宏偉來判斷藝術價值的高低。
所以他大膽的堅持了自我個性,在最後一首作品的演繹中毫無保留的釋放了自我。
內涵深邃的第四樂章,他的演奏中時而帶點適中的戲謔,時而出現優美的抒情,激動的戲劇性也偶有冒出。
交雜在風暴般的經過句與和絃之中,他們是舒伯特,也是秦鍵。
在收尾的那一刻,似乎還有點貝多芬。
“譁——————————”
收手,起身。
秦鍵兩步走至舞臺前方,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