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你應該找姚兄,他們家向來是以制科取士而出名的,有著獨特的眼光和對時局的分析。”
徐思夜一聽這話,心中方才回過味兒來,自己竟然忘了姚安,他們家向來制科作文而入仕,祖宗三代又在朝堂上擔任將軍,恐怕沒有人能夠與他們家比著制科的功底。
徐思夜細細打量一番,卻發現不見姚安的身影,方才匆忙問道。
“姚安姚兄去哪了?怎麼今日不見他前來?”
徐思夜這話一說出,酒樓中一陣沉寂,那姚安本來性格孤僻,是不善與人交往的,只有一二人才知道他的行蹤,過了許久,那先提出姚安的那人方才慢慢的回答道。
“我聽說姚安姚兄近日因為皇帝制科取士,所以被姚老大人留在府中,哪裡都不許去。每天聽講述制科的一切一切,希望他能夠在這次恩科中博個功名來。”
徐思夜一聽這話心中方才明白了,必然是那姚老大人不放心姚安,害怕他赴宴而耽擱了功課致使不能高中,心中暗道一聲也罷,自己少不得去拜訪一趟姚安。
“兄弟們,接著喝接著喝,不必憂心姚兄,我哪日得了閒,便去姚府拜訪,想必姚老大人看在家父的份上會賣我這個人情。”
姚老大人與徐有成素來有不淺的交情,現而今徐府中大多數勇猛的家將都是這位姚老大人一手訓練出來的。
眾人也不把姚安的事放在心上,只一言一語的談論起自己關於制科知道的事兒。
“我聽說皇帝陛下關於制科取士不單單看你對於時局的瞭解,更看引據經典的能力。”
“那是自然,倘若不引用經典皇帝陛下又怎能知道,你是不是由自己的性子胡亂說,若是能引據經典,便是有據可依。”
制科便如同後世的議論文一樣,首先提出所引用的材料,然後進行分析議論,才能得分,恐怕引經據典也是評估計劃實施的可能性,免得收入趙括紙上談兵的人。
“我聽說歷來制科取士納入的人是不多的,但往往若是能夠取仕便能夠走上不同於文官清流倚仗冒死直言而得來的功勳,更多的是倚仗對於大勢的掌控。”
這一番話正說出了徐思夜心裡所擔心的,他害怕走上科舉之後,便如同清流一般倚仗門生等關係而建立的鐵板一塊,又聽說這次的主考官是史彌遠,倘若自己走上文官一條的路,恐怕史彌遠也不會放過自己。
“聽說那位博學鴻儒近日會到臨安城中來,不知徐兄可有心思一同前去。”
徐思夜早已是求之不得,不然自己也不會拋棄家眷,早早的來到這臨安城之中。
“如此一來便多謝趙兄了,還望趙兄見到博學鴻儒的時候能引薦一番。”
“這個好說,三日之後那博學鴻儒會於書院之中談論一切,到時候我便來邀請徐兄一同前往。”
“也好,如此我便先謝過趙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