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會議,整整持續了數個小時,也一直沒有爭論出個結果。
參與會議的各方勢力,基本上分為三派。
其一,黨國的中央軍;
其二,滇軍、川軍、粵軍、桂軍等地方軍;
其三,八路軍。
作為第三方勢力的代表,也就是歐陽,從頭到尾就沒有說一句話,基本上都在看他們爭論。
而黨國中央軍派系和滇川桂等地方派系,卻是爭論的十分激烈,誰也不讓誰。
哪一方也不肯退讓半步。
畢竟誰也不願意拿自己麾下兒郎的性命去開玩笑。
面對著即將到來的大戰,薛嶽制定了“節節抵抗、誘敵深入、保持外線、後退決戰”的基本方針。
也就是利用現有的數道陣地,特別是自北向南橫在日軍進攻路線上的新牆河、汨羅江和撈刀河三條河流,逐步抵抗,不斷地消耗日軍有生力量,保持兩翼和外線主力部隊的實力,等待日軍推進到我軍控制區域後,全力總攻,左右夾擊,利用數倍於日軍的兵力,將其包圍起來,並予以殲之。
起初歐陽在聞聽薛嶽這番決策之後,亦是拍案叫絕。
“後退決戰,誘敵深入,足以將日軍一個個的吸引進來,當真是一道天才般的計劃!”
歐陽心中預感道:“一旦按照薛嶽的計劃實施,必定能夠重創日軍!”
可是!
歐陽還是想得太簡單了!
既然是誘敵深入,那麼誰去誘敵呢?
誰都知道擔任誘敵任務的隊伍,肯定要遭到日軍的重點打擊,所部官兵的傷亡,將會非常的大,甚至有全軍覆滅的可能。
執行誘敵任務是個苦差事!
而最後得到讚揚的,受到嘉獎的,卻是最後給予日軍致命一擊的隊伍。
自己的隊伍作出的巨大的犧牲,這最後的功勞反而被別人佔據,是個人也不樂意啊!
“老子們拼死拼活,隊伍打光了,這最後反而沒有我們什麼事了,這叫什麼道理?”
“還有沒有天理!”
因此,誰去執行這個誘敵任務,成為了當前中央軍派系和滇川桂粵等地方軍爭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