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們在山谷中發現水都往低處流動,只要兩岸有堤,水就乖乖前行。於是共工靈機一動,號召族人走出大山,到河流沖積的平原上用柴草、土石築堤束水。
幾個月過去了,河堤在不斷向前延伸,從上游通往下游,猶如一道長城。
這些原始的人類用長滿毛髮的雙手開闢洪荒,用建在低窪處的長城鎖住洪水。幾年過去了,共工建設的堤壩長城從小河通往大河,中原地區的伊河、洛河、黃河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隨著共工帶來的變化,他很快在整個部落取得了所有人的認可支援,成為了這支部落的首領。
並且,整個部落不僅尊他為炎帝,還將整個部落改名為共工氏。
當然,炎帝這個稱謂其實在神農氏離開後,便不再有過去的意義。畢竟黃帝所尊三皇包含了炎帝,炎帝在人族的心目中已經不再是炎帝部落的首領稱呼,而是特指三皇之炎帝神農,所以炎帝這個首領稱呼已經很少使用了。
共工帶領部落解決了很多水災後,並沒有得意和停歇,而是繼續發展水利,考慮起了未來的人族情況。
如今三千世界的出現,勢必造成人間水災的不斷惡化。
人族這次與水的較量,其實才剛剛開始。
他接著帶領共工氏族人們,又翻山越嶺南移,從黃河流域到淮河流域,從淮河流域到長江流域,腳手不離泥石,飢了就生吃河蚌,或採些草木樹葉、塊根漿果填飽肚子,渴了掬起河水痛飲,晚上困了累了就睡在河堤上。
他所在的氏族和其他氏族沿著一河兩岸掘荒種糧,把黃帝時期炎帝神農氏傳下的種植技術再次發揚光大,為各地人族帶來了極大的幫助,也為共工帶來了巨大的氣運與人們的敬仰。
人們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共工氏族走到哪裡,哪裡的百姓就夾河歡迎,並與他們一起投入治水戰鬥。共工氏不斷壯大,影響力也漸漸超越了即將離世的白帝部落。
在以後的年份裡,哪裡的河流決堤,哪裡就會有共工氏的身影,他們一不做二不休,會一直嘗試各種人族能做到的辦法,直止把決口填好為止。
為了在這樣的人間局勢下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共工還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
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
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把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共工氏的這些事蹟傳遍人族,顓頊得知後,對共工的努力倒是十分認可。
但,僅僅靠治水的努力,是無法帶領人族再進一步的,而且共工治水的方法弊端明顯,不僅勞民傷財,而且用土石在地面以上修築防水工程並不長久,洪水溫柔時尚可控制,稍一兇猛,即堤崩水潰,四下漫灌,形成澤國。
因此,共工早期的努力確實改變了人族被洪水困擾的主要難題,但後來這些年的努力,卻並沒有取得任何進步。然而這樣的局勢,可以為共工氏帶來人族更多部落的信任和依賴,因此共工氏也樂此不疲。
這些看在顓頊眼中,他明白未來的人族,決不能交給現在的共工。
共工就如同炎黃時代的炎帝神農一樣,身先士卒,主動在一線努力為部落發展探索,這樣雖然能讓部落解決眼前的困擾,卻無法很好的管理和統一整個人族。共工作為龍子螭吻,原本是黃帝黃龍的哥哥,所以沒有拉下架子與黃帝多交流。他沒有察覺到,管理人族更重要的不是管理者個人的努力,而是更好的讓人族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如此一來,人族漸漸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援顓頊,一派支援共工。
帝鴻與窮奇夾在其中,對雙方的想法都是支援的,二人不想公開表態,便帶著許多輪迴的巫族、妖族、神獸們離開了人族部落,他們利用逐步恢復的修為,以半仙的狀態,在海上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度。
這個海上國度,尊帝鴻帝江為中央大帝,大家潛心在海中修煉,不再糾結人族之事。
又過了幾十年後,白帝少昊壽終離世,將黃帝傳承給自己的帝位傳給了顓頊。
顓頊繼位後,自封黑帝,成為了人族新時代的掌控者。onclick="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