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后用了些粥,感覺恢復了些力氣,便起了身,去看李怡。
李怡因為胳膊受傷,御醫們為了治療方便,就暫時將他安置在了長閣裡。
郭太后去的時候,李怡正靠在床榻上,膝頭擺著一本書,讓一個小太監唸書給他聽。見太后來了,掙扎著要起身見禮,郭太后抬手製止了。
她屏退眾人,待屋裡只剩了他們兩個人的時候,郭太后問道:“怡兒,你老實同哀家說,在長閣的露臺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李怡低著頭,仍是一副木訥的樣子,不緊不慢地答道:“回太后娘娘,怡也不知,怡趕來的時候,就看見太后娘娘暈倒在露臺上,怡想去喊人,哪知門檻太高,一個不小心連自己也跌傷了。”
“你撒謊!那天並不是這樣的,哀家同你在露臺上,然後那露臺的欄杆折斷,哀家失足跌了下去!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哀家會暈倒在露臺上面,你都看見了對不對?”
郭太后咄咄逼人,忽然趁他不備,伸手抓住李怡的右手,拿到面前。
她記得當時,情急之下,李怡伸手來拉住她的時候,她的長指甲在李怡的手背上劃了一條印子。
郭太后指著他手背上的印子:“你說,這道印子是怎麼來的,你敢說不是哀家的指甲劃傷的?”
李怡有些茫然地抬頭看著她,“回太后娘娘,怡跌倒的時候,正好那門檻旁邊有一塊小石子,怡跌倒的時候,手背就在上頭擦了一下……”
他天生有些木訥沉悶的模樣十分適合說謊,簡直叫人找不出破綻來。郭太后無法,只得囑咐宮人好好照應,轉身走出了長閣。
這個孩子,顯然是在刻意隱瞞,可他到底在隱瞞些什麼呢,他為什麼要編出這麼一長串的藉口來瞞住這件事,對方又是怎麼做到讓他守口如瓶的?
這一切都像是一個巨大的謎團,而這個謎團出現在大明宮裡,也讓她略有幾分不安。
不過好在,對方對她好似並沒有惡意,而且還救了她的命。
於是在一連數日的盤查都沒有查出什麼蛛絲馬跡以後,她慢慢開始將重心轉移到了別的地方。
她對於李怡是頗為欣賞的,這個孩子,雖然他對她有明顯的敵意,但是在那樣的時刻,他卻會出手相救,可見這個孩子有帝王風範。李恆的病情不斷加重,梁御醫那邊依然沒有傳來什麼好訊息,在這樣的情況下,郭太后考慮了很久,終於做出了決定。
在四皇子的傷好得差不多的時候,大明宮裡頒佈了一道懿旨,四皇子李怡被冊封為光王,更名為李忱,並允許他以親王的身份,每天上朝,聽政議政。
這無疑是在大明宮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了一枚碩大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波瀾。文武百官在這之前並沒有得到更多的訊息,卻在這一天忽然被竟得目瞪口呆。
誰都知道,當年鄭氏是在郭太后的蓬萊殿裡勾引了先帝,懷上了四皇子。而在鄭氏懷孕以後,先帝並不待見她,於是郭太后等她產下四皇子以後,就下令叫她搬到太極宮的佛堂裡去居住,幾乎從此以後再也見不到先帝。
這麼看來,鄭氏和郭太后的積怨,絕非一兩天。那麼郭太后為何在這個時候,忽然表現出了對四皇子格外的興趣,甚至冊封為親王?
若是立光王為太子,對於國泰和和郭家一族絕無好處。郭太后淫浸深宮數十年,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她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眾人的紛紛猜測並沒有得到新的證實,郭太后依舊和往常一樣垂簾聽政,部署國事政事。而皇帝陛下卻不知怎的,好似對政務開始有些漫不經心了。遞上去的摺子,十有**都是郭太后批閱,而皇帝陛下回復的寥寥無幾。
難道,冊封四皇子只是一個幌子,本朝又將出現一個則天皇后麼?
於是有臣子試探著上了摺子,懇請追封代國公郭曖為郡王。
如果郭太后有效仿武后之意,應當不會拒絕這個提議。畢竟,在正式登基之前先太高自己的背景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可是沒想到,郭太后拒絕了這個提議,甚至十分明確地批覆,說她乃是一介婦道人家,不應做這種讓天下人詬病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她不會效仿武后臨朝稱制。
郭太后對光王雖然禮遇,但好像也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恩寵或者厚待,甚至頗為嚴厲。對於他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政見,郭太后甚至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
這又讓眾臣都感到迷糊,難道太后娘娘冊封他為親王,真的只是因為想起來他也是先帝的兒子,所以順手給了一份他應得的榮寵麼?
而在幾天之後,又發生了一件事,在朝野之中引起了極大的震撼,甚至幾乎擊潰郭太后。
郭駙馬帶兵去成德那邊出征,與叛軍已經進行了數次正面交鋒。但是因為朝廷派出的部隊人數同叛軍實在是懸殊,總是輸多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