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擔憂的說道:“原本以為英國同荷蘭會等到更多的風帆戰列艦下水才會同我們翻臉,現在看來他們是準備提前動手了。”
被李獻忠派往東琉球公司學習的三皇子李興祖說道:“二哥的動作實在太快了,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征服了印度、波斯、哈薩克汗國以及沙皇俄國這麼多土地,將華夏的勢力擴充套件到了歐洲。”
“荷蘭人同英國人是坐不住了!”
其實他們很早就開始針對華夏了,荷蘭人自己嘗試燒製了白瓷,試圖搶奪華夏瓷器在歐洲的市場。
只可惜荷蘭人的白瓷遠不如華夏景德鎮的瓷器精美,最多也只能進入普通百姓的家庭,歐洲的上流社會只認可華夏的瓷器。
原本英國人嘗試在印度同錫蘭種植茶葉,荷蘭人出錢讓安南人種植桑樹,生產生絲。
雖然這些茶葉同生絲品質上同華夏的商品不是一個檔次,也是他們嘗試打破華夏絲綢茶葉壟斷的一個重要手段。
但是很可惜僅僅數年時間,這些地方相繼被華夏給佔領了。
如今他們不得不繼續進口華夏的商品。
而且華夏的商會直接參與了歐洲的貿易,對於這些商品在歐洲市場上的行情可謂是一清二楚。
他們掌控了定價權,也使得這些歐洲的“二道販子”利潤大減。
華夏除了傳統的絲綢、茶葉、瓷器之外,還向歐洲輸出了大量的玻璃製品。
只有華夏掌握了大塊透明玻璃的製作方法。
這使得原本壟斷玻璃技術的義大利工匠幾乎失業了。
華夏的玻璃如今已經完全佔據了歐洲市場。
除了大塊的玻璃外,華夏的玻璃製品也十分暢銷。
歐洲各國的皇室都流行用華夏製造的玻璃花瓶、酒杯等日用品。
尤其是華夏人的香水,更是風靡歐洲,據說些香水還是華夏皇帝李獻忠為了自己的皇后哈齊婭設計的。
那磨砂的玻璃香水瓶以及鍍金的噴頭更是凸顯出了這些香水的高貴。
如今歐洲市面上的《聖經》十本中有九本是華夏印刷的。
但是除了《聖經》外,華夏人拒絕刊印其他的書籍。
華夏人透過《聖經》建立了同羅馬教廷的聯絡。
羅馬教皇更是透過販賣《聖經》賺了一個盆滿缽滿,當他得知華夏主張宗教自由,在華夏同樣有著大量的天主教徒時,更是在公開場合表示華夏人也是上帝的子民,歐洲不得歧視華夏人。
雖然新教脫離了羅馬教廷,同天主教是敵對關係。但是他們的同樣認可《聖經》,那些信仰新教的大主教透過同華夏的合作也賺取了豐厚的利潤。
儘管歐洲人也掌握了活字印刷技術,但是不如華夏的先進。
他們更架不住華夏人賠本以低於成本價半賣半送的為教會提供《聖經》。
羅馬教皇和各地的新教大主教們也不願意看到有廉價的《聖經》流入市場,在歐洲私印《聖經》是要被絞死的。
憑藉著和教會的關係,東琉球公司更是在歐洲各國混的風生水起。
鄭芝龍甚至透過教會的關係在阿姆斯特丹郊外買下了一大塊土地,這裡修建了一個巨大的稜堡,並駐紮了三千軍隊。
即便是這個“反華夏聯盟”想同自己來硬的,東琉球公司也絕對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