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時期,準確的說是在沒有衝突的時候,巴軍都是透過“血淚小道”向山上的哨所運送給養。
可以說,沒人願意去“殉難者小道”冒險。
也正是如此,印軍始終不清楚“殉難者小道”的具體情況,只知道這邊有一條上山的道路。
其實,在一號營地,王棟就清楚的認識到,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
印軍的哨所就在對面山坡上,看上去觸手可及,卻在兩千多米之外,沒人能夠逾越這道天塹。
巴軍打不過去,印軍同樣打不過來。
隔著深達上千米的山谷,雙方官兵能做的,也只是放冷槍,給對方製造一些麻煩,或者說顯示自身的存在。
一番準備之後,隊伍就出發了。
按照穆沙拉夫的要求,王棟等人都把負重控制在了二十千克以內,減少的主要是彈藥與口糧。
哨所有彈藥庫,儲備了足夠的槍彈。
至於食物,在這裡能儲存數年之久。
卸掉的彈藥物資全都留在一號營地,放在一處窪地裡面,然後用岩石壓住,以面被狂風颳走。
印軍過不來,不用擔心彈藥物資被敵人竊走。
因為要趕在天黑前到達海拔四千五百米的二號營地,所以隊伍的行進速度很快。
從穆沙拉夫那裡,王棟得知,因為要翻越“暴風口”等隘口,所以從二號營地出發要走一整天才能到達哨所。
如果不能在天黑前到達二號營地,就得多耽擱一天時間。
其實,這也正是巴軍平時不走“殉難者小道”的原因之一,因為走“血淚小道”只需要半天時間。
已是下午,離天黑最多還有四個小時。
傍晚,王棟他們順利到達二號營地。
仍然是一塊山腰上的平臺,只是更加狹小,面積在一百平方米左右,最多能讓一個連的官兵落腳。
一路過來,王棟發現,所謂的“小道”根本不存在。
如果沒有巴基斯坦工程兵留下的路標,以及在岩石上開鑿出的梯步,沒人會認為這裡有一條山道。
環境如此惡劣,條件如此艱苦,修建這條道路有什麼意義?
難道說,山上的哨所有巨大的戰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