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巴格達,共和廣場。
廣場上人山人海,如果不是有上千名軍警在維持秩序,恐怕早就亂了套。
不是在遊行示威,而是在舉行節日慶典。
再過三天,就是國慶日。
雖然在國慶當天將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總統、議長與總理等國家領袖都將出席,但是對巴格達的民眾來說,今天在此舉行的慶典更重要,因為賽義德總理將來此,跟支援他的選民見面。
理論上,總統是國家元首,議長為副元首,只是總統與議長都沒有實權,總理才是頭號領導人。
很簡單,總理不但掌握行政權,還是伊拉克國防軍的最高統帥。
這種由總統、議長與總理共同掌權的局面,與伊拉克國情有關,即伊拉克有三個涇渭分明的民族與宗教派別。
在伊拉克,主要民族有兩個,即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
雖然阿拉伯人與大部分庫爾德人都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在阿拉伯人中,什葉派佔據絕對多數,而庫爾德人以遜尼派為主。
也就是說,伊拉克分成了什葉派、遜尼派與庫爾德人。
這種構成,決定了伊拉克的基本政治局面。
十多年來,一直是庫爾德人擔任總統,遜尼派領袖出任議長,什葉派領導人入主內閣總理一職。
因為什葉派佔比超過五成,所以由內閣總理掌握實權。
雖然不是首任總理,但是賽義德有極高的聲望,更受到西方新聞媒體推崇,被稱為“伊拉克的傑弗遜”。
很簡單,在任期內,賽義德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以統帥身份指揮伊拉克國防軍收復被恐怖組織控制的摩蘇爾,實現國家統一,重創了分裂主義。
二是透過聯合遜尼派與庫爾德人,組建執政聯盟,初步實現民族與宗教和解。
雖然前者與賽義德關係不大,功臣是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但是能夠讓兩個敵對的教派和解、讓相互仇視的兩個民族團結一致,就足以讓賽義德標榜史冊,成為流芳千古的政治家。
在大多數伊拉克人眼裡,賽義德就是英雄。
當然,只是大多數。
坐在樓頂的露臺上,能俯瞰整個廣場,只是頂著驕陽,那感覺肯定不舒服。
其實,對謝初越與張子嵐來說,來伊拉克幾個月,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炎熱,畢竟沙特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