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沙拉夫微微一愣,忍不住苦笑了起來。
不止是“不高明”,甚至可以說是鼠目寸光。
最典型的,不是脫歐,而是發起冷戰。
二戰結束後,丘吉爾去美國發表“鐵幕演講”,以此拉開冷戰序幕,並不是要聯合美國來對付蘇聯,而是要維護英國的地位,即確保在冷戰之後的世界裡,英國仍然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
結果呢?
冷戰初期,即到“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二十年裡,美國不是在對付蘇聯,而是在取代昔日的全球霸主。
等到塵埃落定的時候,美國成為了全球霸主,英國淪落為二流國家。
顯然,英國人透過“鐵幕演講”發起了冷戰,卻丟掉了“日不落帝國”的桂冠,喪失了幾乎所有海外利益。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如果英國在二戰結束後,利用“宗主國”的地位,建立排他性的經濟貿易區,依靠戰勝國的身份,有很大的可能建立起一個以英鎊為核心的經濟體系,從而成為第三極。
雖然在實力上,這個“第三極”肯定比不上如日中天的美國,也未必能超過蒸蒸日上的蘇聯,但是有足夠的實力成為美蘇之間的緩衝區,構成三足鼎立局面,從而保住至關重要的海外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也是冷戰的輸家,而且是第一個輸家。
在脫歐這件事上,也有類似的情況。
因為短淺的目光,英國選擇脫離歐洲大家庭,也就把自己排除在了擁有數億人口的歐洲市場之外。
短期來看,英國確實能夠獲得很多好處。
只是從長遠看,英國遲早會淪落為三流國家。
到那個時候,英國拿什麼去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
只是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
要知道,以英國的實力,連維持一支常備戰略打擊力量都極為勉強,也才有“棄核”的言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在脫歐之後,最重視的就是自身的實力。
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英國當局保不準會做出一些出任預料的事情。
其實,這樣的徵兆早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