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見,對阿盟的這些土豪國家來說,裝備根本就不是問題。
只要達成撤軍協議,華夏解除對參與國的軍事禁運,阿盟國家就會把送到伊拉克的重型裝備全部移交給伊拉克政府軍,至少是其中的一大部分,撤走的只是作戰人員,以此確保政府軍的軍事優勢。
伊朗有這個能力嗎?
顯然沒有!
別說援助卡里姆政權,伊朗軍隊自己都沒有足夠多的重型裝備,而且大部分主戰裝備依靠進口。
即便是能夠國產的主戰裝備,效能也非常糟糕。
庫特的戰鬥,已經證明“佐勒菲爾卡”就是樣子貨。
此外,還有士氣方面的因素。
從納西里耶保衛戰開始,伊拉克政府軍高揍凱歌,收復了迪瓦尼耶與納傑夫,圍困了庫特,可以說是氣勢如虹。
叛軍呢?
要知道,在內戰爆發的時候,叛軍掌握著絕對主動權,有絕對的優勢,甚至可以說差一步就取得了勝利。
這才多久?
叛軍不但喪失了主動權,在納西里耶與塞馬沃連遭慘敗,還丟掉了中部重鎮。
現在,支撐著叛軍的,其實就是來自伊朗的援助。
如果伊朗在這個時候撤軍,那麼當政府軍再次發起進攻的時候,叛軍很有可能會一敗塗鍍。
綜合這些因素,伊朗無論如何都不會答應在這個時候撤軍。
顯然,也就只有用一個更大的問題來取代撤軍,即提出交戰雙方首先停火。
當天,華夏當局就做出回應,表示願意為伊拉克內戰的撤軍與停火提供談判平臺,即出面主持相關的談判工作。
沙特首先響應,穆罕默德王儲在第一時間委任沙特駐華夏大使為特使,與華夏當局協商撤軍停火談判的前期工作。
緊接著,另外幾個阿盟國家也先後響應。
伊朗的反應稍微慢了一點,不過也在次日表示接受華夏調停,並且派遣特使參與相關的協商工作。
到此,由華夏主導的撤軍停火談判局面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