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沙特用實彈實車做的測試,“哈立德2”的炮塔正面等效防護厚度僅600毫米。
此外,也證明了“哈立德2”採用的是普通複合裝甲。
其實,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600毫米的等效防護厚度不夠?
如果只是用來應付周邊威脅,其實是足夠了,實在不行還能安裝附加裝甲,把等效防護厚度提高到750毫米。
這個厚度,足夠擋住除了最新一代穿甲彈之外的全部穿甲彈。
更何況,沙特的主要假想敵是伊朗,而伊朗根本就沒有效能出色的穿甲彈,即便沒有安裝附加裝甲,“哈立德2”也能應付伊朗主戰坦克的威脅,而且憑藉強大的火力,在戰場上獲得壓倒性優勢。
此外,在城市戰裡面,坦克的主要威脅不是來自正面。
可見,以實際使用為標準,“哈立德2”已經足夠了。
問題是,在沙特獲得“哈立德2”的時候,需要考慮的不止是伊朗的威脅,還有緊鄰的那個不聽話的阿拉伯國家。
誰?
卡達。
在沙特從華夏採購第二批60輛“薩勒曼”的時候,德國曾經向沙特推銷坦克,也就是強大的“豹2”A8SA。
雖然這種坦克的防護也不怎麼樣,不比“哈立德2”好多少,但是火力,也就是坦克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哈立德2”。
為什麼?
因為德國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提供140毫米坦克炮!
當時,沙特沒有購買德國坦克。
一是因為貴,二是與沙特的總體戰略不合。
此外,140毫米坦克炮真的用得著嗎?
要知道,在口徑加大之後,攜帶的炮彈必然減少,而且必須使用自動裝彈機,因為炮彈的重量超過了裝填手的極限體力。
事實上,這也是西方國家一直使用120毫米坦克炮的關鍵所在。
120毫米炮彈的重量,就讓裝填手難以承受,而140毫米炮彈就更不用說了。
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