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納傑夫,名義上有三個旅,不過只是三個步兵旅,而且都是新編旅。
樂觀估計,納傑夫的守軍總共也就一萬人出頭。
迪瓦里也的情況差不多,只有兩個步兵旅,總兵力不到一萬。
即便在巴格達,也最多隻有三個旅的兵力,其中最多隻有一個主力旅,總兵力不會超過一萬五千。
如果現在發起進攻,說不定能夠一口氣打到巴格達。
要是能趕在叛軍主力殺回來之前出動足夠多的部隊,也許還能打下巴格達!
這下,那些將領也來了興趣。
不說別的,只要能趁此機會打幾場殲滅戰,取得值得稱道的勝利,就能獲得鞏固地位的戰功。
哪怕內戰沒有就此結束,也能極大的提高在拉扎克政權的話語權。
此外,這些將領手裡也有足夠的兵力,而且那些在內戰爆發後組建的部隊,基本上都已完成訓練。
七名主要將領,每個人手下至少有兩個旅,總共有二十個旅。
扣除留在巴士拉的衛戍部隊,至少能安排十六個旅參與反擊行動。
確定了全面反擊的總方針後,就是安排具體的作戰任務。
按這些將領的提議,將同時在三個方向上發動反擊,即西路向納傑夫推進,中路進軍迪瓦里也與東路的阿馬拉。
西路與東路是佯攻,中路才是主攻方向。
問題是,如何分配?
很明顯,這些將領都想率先殺回巴格達,成為“巴格達的解放者”,由此坐上頭號戰將的寶座。
佯攻?
那可沒有多少油水。
一番扯皮之後,基調定了下來。
七名將領,實力最強大的三個,準確說是掌握兵力最多的三個負責主攻方向,另外四個負責佯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