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
40架JF17輪番出動,每個撥次10架,也就持續4個小時。
這些戰鬥機,全都攜帶100千克級的LS5制導炸彈,負責轟炸印軍防線上最為堅固的堡壘與要塞。
對付一般的防禦工事,巴軍主要使用火箭炮與火炮。
當然,在第一輪進攻中,為了確保突破印軍的防線,讓負責突擊的山地部隊能夠深入到印軍防線後面,所以巴軍主要使用的是威力巨大的遠端火箭炮,而且以制導火箭彈為主,沒有讓榴彈炮上場。
到了凌晨,巴軍才開始重點突破。
有三個主要突破方向,其中兩個直接南下,兵指查謨,另外一個向東,也就是向印軍防線後方迂迴。
其實,打到這個時候,巴軍並沒有確定主要的突擊方向。
在三個突破方向上,巴軍都投入了足夠多的兵力,而且按照既定戰術,以遠端火力打擊為主。
當時,巴軍制訂了兩套作戰方案。
如果南下順利,那就首先攻打查謨,在佔領了查謨之後,再向東北方向迂迴,合圍整個克什米爾。
簡單的說,就是掃蕩整個克什米爾。
如果南下遇到麻煩,那就以向東的那個方向為主,只是在查謨牽制印軍主力,先掃蕩克什米爾。
到底該怎麼打,由戰場情況決定。
當然,巴軍也有一個底線,即在戰役結束的時候,必須攻佔除了查謨之外的其他所有由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
這次,巴軍集中使用了遠端打擊力量。
關鍵,依然是那40架JF17戰鬥機。
進攻開始之後,第一批10架JF17就趕到了。
其實,是在這10架戰鬥機到達之後,進攻才開始。
與既定戰術一樣,由特種部隊在前線提供引導,由JF17為推進的山地部隊開路,重點轟炸印軍設在沿途的要塞。
只是,為了延長滯空時間,這些JF17都攜帶了兩具副油箱。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戰鬥機掛載的炸彈減少了一半,打擊力量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