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反擊效果微乎其微。
在反擊的兩天裡面,巴軍確實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是在反擊結束之後,巴軍立即就恢復了戰鬥力。
打到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好打的呢?
雖然印軍利用巴軍調整部署的機會,攻入了拉合爾古城,還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根本不可能佔領這座至關重要的城市,更不可能像原先計劃的那樣,在攻佔了拉合爾之後進軍***堡。
從戰略的層面來講,印度其實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要知道,只要陷在拉合爾,印軍就會戰敗。
其實,這也是之前提到的,即打到這個時候,印度當局最理想的選擇就是接受華夏等國的調停提議。
可惜,印度當局並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雖然從前線反饋回來的訊息非常糟糕,比如一線作戰部隊的傷亡率已經超過三成,很多主力部隊缺乏彈藥等物資,官兵都極為疲憊,士氣也開始降低,但是印度高層始終認為能夠在拉合爾逼迫巴基斯坦投降,或者說想當然的認為,巴軍為了守住拉合爾,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歸根結底,印度高層依然妄圖逼迫巴基斯坦投降。
哪怕只是象徵性的投降。
可能嗎?
先不說巴軍是否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在華夏與阿盟國家提供的援助源源不斷的送達的情況下,巴基斯坦當局都不會妥協,除非印度主動從拉合爾撤軍,主動宣佈停火,主動停止軍事行動。
顯然,這對印度當局來說,同樣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沒得選,那就只能在拉合爾死磕。
到了開戰的第11天,最後一次機會出現在了印度當局面前。
當天,印軍總參謀部就收到了極為可靠的情報。
至少有2個巴軍裝甲旅到達拉合爾附近,而且這2個旅都是王牌部隊,裝備的是由阿盟國家援助的“哈立德2”型主戰坦克,其中至少有1個旅獲得了“薩勒曼”,也就是沙特提供的主戰坦克。
只是這2個旅,就足夠擊敗拉合爾的印軍。
要知道,當時部署在前線的印軍,其實也就只有3個裝甲旅,而且只有1個旅配備的是相對好一點的T90S。
此外,大部分作戰部隊都存在缺少彈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