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在積極反擊,巴軍也在積極加強防禦部署。
跟過去幾十年的情況一樣,巴軍所做的,其實就是透過設定據點等方式,控制克什米爾地區的主要道路與山谷。
雖然巴軍的防線不夠嚴密,無法阻止印軍的滲透作戰,但是足夠讓印軍的反擊行動化為泡影。
其實,這些零散的據點,足以讓印軍的大規模反擊行泡湯。
為啥?
巴軍掌握著制空權,還有足夠多的遠端炮兵。
如果只是菱形的滲透作戰,問題還不大,印軍也不可能靠滲透到巴軍防線後方的小股部隊奪回失地。
大規模進攻,就得考慮巴軍的遠端打擊了。
顯然,在山地作戰,最多也就只是給巴軍制造一些麻煩。
在過去幾十年裡,印軍的邊防部隊與山地部隊給巴軍制造的麻煩還少嗎?
要說應付小規模交戰的經驗,恐怕還沒有哪支部隊比得上巴基斯坦陸軍的山地部隊。
此外,隨著戰線穩定下來,巴基斯坦的邊防軍被派了上去,做為主力的山地部隊被陸續撤了下來。
其實,印軍在反擊行動中的傷亡更加慘重。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反擊的最初階段,印軍每天傷亡官兵數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由遠端炮火造成。
巨大的傷亡,嚴重的挫敗了印軍計程車氣。
雖然印度當局,以及印軍高層不願意承認戰敗,更不願意接受既成事實,但是前線的印軍將士卻不想為了政治家的野心去送死。
結果就是,在經過了最初半個多月的反擊之後,印軍前線部隊普遍開始後撤,準確的說是開小差。
啥意思?
印軍高層下達了反擊命令,前線部隊卻不會執行,或者說執行不到位。
打到後期,印軍前線部隊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隔著戰線朝巴軍哨所放冷槍。
如果上面的壓力太大,就把迫擊炮送上來開幾炮。
總而言之,不止是士兵,連基層軍官都心灰意冷。
這樣的軍隊,還能打勝仗?
當然,在經過了最初半個月的反擊之後,印軍高層也認識到,繼續反擊就是讓官兵去送死。
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夠穩住戰線就不錯了。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新形成的戰線上,也就是克什米爾與印度的邊境線上,雙方進入了靜坐戰階段,都沒再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最多隻是偶爾放冷槍,提醒對方,自己還在防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