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魚這個比喻,他聽的再明白不過了。
無非就是在說,導演是因為有表達的傾訴欲,所以拍出了好的作品,比如他的畢業作品,《香火》
但是,正如他此時此刻的迷茫。
因為他作為導演,缺乏了要表達的傾訴欲。
只剩下了工作。
公司給他找來了尚可的劇本,他也覺得尚可,所以就開始“工作”
就跟這個時代,為了應付報社的任務,絞盡腦汁的寫“批判文學”的。
明明批判的又不夠深入,只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
那文章鬼才去看。
不是一個道理?
你身為導演,自己都沒有傾訴欲,能拍出什麼鬼的好電影?
流行喜劇,就拍喜劇片。
大明星一用,技法一套,好了,上映!
觀眾一看,覺得哪哪都問題不大。
但哪哪都看不見誠意。
純純就是一個套路的,流水線生產的縫合品。
說給你打個不及格吧,有點苛刻了。
說給你打個8分,大概是我瞎了。
這就是電影為什麼拍不好。
“我明白了。”郭浩悶悶的點頭。
“但是你不拍,還是太可惜了。”郭浩長嘆了一口氣,最後勸說的道。
“有傾訴欲就拍,沒傾訴欲就不拍了。”
“我是電影人的頭部,我自己都要求不了我自己,怎麼要求別人?”
“希望我的退網,能敲醒這個浮華之風。”
郭浩,“……”
回去之後,郭浩心情沉重,久久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但該來的還是要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