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嬰道:“丞相覺得,劉邦會有什麼動向?”
他曾經向尉繚詳細講述過劉邦、項羽、張良、蕭何、范增、李左車等主要人物的能力特點。
後來,尉繚根據各種情報,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大王所言不假。
尉繚道:“劉邦此人,兩三年來,對大秦的威脅僅次於項羽,燕王、齊王、趙王、魏王、韓王皆不能與之相比。劉邦必定不會只甘心做‘公’,定會想辦法做‘王’。”
子嬰再問道:“丞相認為,劉邦會用什麼辦法做王?”
尉繚道:“有兩種可能。第一,由項羽出面,劃出一塊土地給劉邦。第二,硬搶,劉邦軍力不差,要搶一塊土地不難做到。”
子嬰也覺得,應該是這樣。
隨後,他腦海中浮現出兩個名字:韓信、陳平。
項羽看不起韓信,就算曆史軌跡被改變了,韓信應該還會離開楚營。
那陳平呢?不知他是否還會離開項羽。
這兩人皆是大才,要是能投奔大秦,子嬰如虎添翼,要是投靠了其他人,那將會是難纏的對手。
不行,必須想辦法把這兩人爭取過來。
“丞相,楚營中不乏有才之士,而項羽又非明君,需設法將其帳下人才吸引過來。若效仿孝公時期的‘求賢令’,丞相認為如何?”
對於這點,尉繚很是認同,點頭道:“這個法子很好。聯軍退兵後,雖說可能會禁止百姓流動,但不可能做到完全禁止,若公開發布求賢令,東方六國的人終究會知曉。自孝公以來,關東人才紛紛來投,商君、張儀、範睢、李斯等皆是大才之人,大王再發布求賢令,應當能吸引人才來投,或許會有大才。”
君臣兩人討論著以後天下發展方向,把自身看法說出來,深入交流,相互交換意見。
尉繚固然睿智老到,能全面而又深入地看待問題,能想出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子嬰雖然稍顯稚嫩,但能力也並不算差。
對於秦國以後的敵人,兩人一致肯定,趙國必定是勁敵。
在聯軍中,趙軍的軍力僅次於楚軍。
趙歇算不上昏君,張耳這個人能力還算過得去,由他擔任趙國丞相,以後趙國發展不會太差。
而李左車這個人,乃李牧之孫,能力更強,以後要滅趙,肯定不會輕鬆。
劉邦能識人用人,又有蕭何這個內政能手,無論地盤最終在哪裡,都能被蕭何治理好。
子嬰認為,就算沒有陳平、韓信相助,劉邦同樣會是勁敵,要是有這兩人投奔,那更加不好辦。
韓國雖然弱小,但有張良這個能人,也不容小覷。
至於燕國、魏國,本身君主不怎麼樣,地理位置又不好,再加上沒有什麼大才能之士輔佐,難以對秦國構成威脅。
至於楚國,哪怕項羽是昏君,哪怕他無法讓楚國徹底強大,但他的軍事能力確實是強,要滅楚不是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