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對百姓的管理則寬鬆很多,律法遠沒有秦國那麼嚴苛。
第二天上午,鄒離同樣在大廳吃飯。
飯吃到一半,只見有個衣著華貴的年輕男人進入客棧,身後有兩人跟隨,看樣子是隨從。
年輕男子在旁邊食桌坐下,點了些好菜,然後交談起來。
隨從甲道:“公子,此番來彭城,必能說服楚王!”
年輕男子道:“暴秦奪走了我景家的一切,楚國復國,楚王應當把屬於我景家的給回來。秦王把我景家的人放回來,算他還識時務,他是不敢得罪楚國,才放我們回來。”
景家?鄒離嘴角露出奸笑,應當是楚國三大氏族之一的景家。
來到這裡後,鄒離打探、瞭解到了楚國的許多情況。
他曾聽到楚國百姓說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八個字,後來再打聽,是原楚國滅亡前夕,有位自稱南公的楚人說出來。
楚雖三戶並非指只有三戶人家,而是指昭、景、屈這三個楚國最大的氏族。
在楚國內部,並不像秦國那樣,由中央直接管理郡縣,而是相當於縮小版的周王朝。
每一代楚王都會把楚國的土地分封一部分給自己的功臣或宗親,造成權貴氏族越來越多,樹大根深,其中以昭、景、屈三家勢力最大。
每個氏族封地上,有眾多為其勞作的人口,由氏族收取糧草賦稅,管理封地人口。
不僅如此,每個氏族還擁有自身的家族兵。
當然,楚王本身是有自身的直屬軍隊,有可直接掌控的土地和賦稅收入。
這就如同西周時期,周王室同樣有直屬軍隊、直轄的土地,還有聽命於周王室的各諸侯。
當楚國需要打仗的時候,楚王需要各個大氏族出兵出糧,跟楚王的直轄兵一起作戰。
在嬴政一統天下後,對於各國的王室、貴族比較仁慈,並未趕盡殺絕,而是讓其成為秦國普通庶民,只是把貴族的土地沒收,再分給百姓。
隨從乙道:“現在的楚王,已經不是原來的熊姓楚王了,會答應嗎?”
隨從甲道:“說不定楚王會大肆封賞項家的人。”
那景姓公子道:“不管楚王如何封賞其他人,原本屬於景家的一切,必須要回來。”
聽著這個景公子的說話,鄒離更是佩服秦王的謀略和魄力。
嬴政統一全國後,出於強化中央集權的考慮,對六國貴族進行了強制性的遷徙政策,將六國的貴族、豪強遷徙到關中、巴蜀,其中就包括了昭、景、屈三家。
秦王在召見鄒離、讓其前來楚國實施計謀,詳細講述了其中原因。
鄒離前來見章邯,是弱楚的關鍵一環;
故意把昭、景、屈等好幾個楚國貴族的人放出來,同樣是重要一環。
這兩個方面又相互關聯。
在尉繚給子嬰的弱楚之計中,就是要把原楚國貴族放回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