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鍊鋼技術,提升冶煉水平,需要長期的研究、大量的試驗,這是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一蹴而就,子嬰急不來,只能等待。
而連弩不一樣,製造連弩,並不是對現有技術進行重大改進,製作連弩所需要的各個零部件,以現有技術水平是沒問題的。
重點在於設計方面,在於想象力、創造性思維。
這天,子嬰接到報告,連弩已製作出來了。
子嬰快速來到兵工廠,要檢驗連弩做得如何。
距離上次來這裡,相隔九天時間。
兵工廠內某處,這裡有塊空地,是專門為檢驗弓弩效能所建造,空地面積較大,以滿足對不同弩箭的試驗要求
此時,常駱正在拿著連弩,對著遠處的箭靶連續發射。
朱儁就在他旁邊,觀察著另外一把連弩。
見大王前來,兩人忙停下來,一齊向君王作揖行禮。
常駱興奮道:“大王,微臣忙了九天,終於成功了!”
這裡有一張桌子,桌面上放著兩把連弩和許多箭矢。
連弩的體積比單兵使用的單發弩機要大,子嬰雙手將其拿起來覺得很沉,幸好本身這副身體體質不差,這兩年又堅持體育鍛煉,要不然就算能勉強將連弩拿起,亦堅持不了多久。
首次看著連弩成品,子嬰先仔細打量一番。
連弩的構造,跟原本設想差不多,在打量過之後,要親自使用體驗一下。
首先是裝箭矢,子嬰將弩放回桌面,將箭匣蓋拉開,拿起桌面上的箭矢將其放入箭槽。
放入十支箭後,剛好將箭槽裝滿,再合上箭匣蓋,子嬰重新將連弩拿起,對準了遠處的靶子。
這裡跟箭靶的距離,如果按照現代長度標準來算,約為五十米。
子嬰左手託著連弩機架,右手握著槓桿的握把。
“嗖”的一聲,箭矢從發射孔射出,箭頭穩穩射入木製箭靶。
在箭支射出後,發射槽上端箭槽內的箭矢,便自動落入水平槽內,子嬰右手再將握把向前推,重複剛才的動作,連弩連續射出。
按照現代軍事的專業詞彙解釋,連弩的射擊方式,屬於半自動射擊。
根據在現代時查閱的資料,諸葛連弩最快可以做到六秒鐘射完十支箭。
子嬰把十支箭射完,估算著大約花了二十多秒
他又再次試驗,將箭靶距離增加一倍,連弩雖能射到那個位置,但精準度已經差了很多。
操作著連弩,子嬰十分興奮,進行多次連續試射以檢驗效能。
概括來說,衡量連弩效能關鍵在於連射速率、射程、穩定性這三大要素。
在第二次裝滿箭支試射時,出現了意外情況,在第七支箭矢射出後,上方箭槽內的箭矢沒有及時落入水平槽內,導致了連射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