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階說道:“你還怪我不讓你出仕,以你之才,當一個知府都有些不足,你如果出仕,定然走不長。”隨即嘆息一聲說道:“周夢臣做的事情,就是給陛下這條真龍脖子上面掛了一鈴鐺。真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
“如此人物,註定要橫絕一時的。其實我倒是不怕他,但是為了你們著想,我還是要避他一頭的。海瑞是他的愛將,你惹怒了海瑞,我在一日,都沒有問題。但是某日我不在了,真不知道你何以為繼。”
徐蟠聽了徐階的話,袖子裡握緊的拳頭,卻不敢讓徐階看到。
這是徐階與徐蟠父子之間,永遠過不去的坎。
在徐階看來,徐蟠的能力太差了。他如果出仕的話,就會成為徐階的弱點所在。徐蟠自己出事不要緊,還連累徐階他在嚴嵩面前落於下風了。
而徐蟠覺得自己才華橫溢,之所以這輩子不能建功立業,就是因為徐階太自私了。為了自己的前程,不在乎兒子的未來。
只是徐階也是徐蟠一輩子不敢面對的人 。徐階不在松江的時候,徐蟠敢胡作非為,但是徐階一揮來,他只能老老實實的,什麼也不敢做。
徐蟠不敢反駁徐階,只能低沉的說道:“這就是你不去京師的原因?”
徐階說道:“也不完全事,因為我知道這一次國事大會,註定乏善可陳。如果過了一兩界之後,我倒是有想去看看。”
徐階雖然退下來了,但是他對大明朝廷整體把握還是沒錯的。
嘉靖的統治之下,稱不上萬馬齊喑。但也差不多。很多敢直諫的大臣,都死的死退得退,即便這幾年,徐階寬縱言官,一時間也沒有恢復過來。
而國事大會第一次召開,很多人都弄不清楚,這是做什麼的。自然不會亂髮言。結果就是,整個大會都是在走流程而已。
這又有什麼好看的。
倒是百官熟悉之後,知道這一次大會真的議定未來數年的大事。到時候就有的吵了。
如果徐階到時候身體還健康,他倒是真想去看看熱鬧,看看周夢臣構建的政治新生態是什麼樣子的。會不會上演全武行啊。
畢竟大明文官之間動武,也是有前科的。
徐階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但是對國事大會的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
的確,一場大會整體上乏善可陳。整個流程,也就是百官入位,嘉靖到,行禮。周夢臣宣讀自己的國事書。然後大臣開始質疑提問。
這個環節,也幸好周夢臣有準備。安排了幾個人上前提問。周夢臣一一回到問題,最後才讓氣氛活躍一點。
百官對周夢臣所言的三件大事。致太平。戶部改革。黃河大工。三件事情有所瞭解,整體上來說,這些提問都沒有質詢的意思,更多是有些地方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