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孫策,做完這些後,就要開始圖謀北上。如果是袁術,做完這些後,就要開始謀劃稱帝。
但劉表是個標準的儒者,做完他刺史的分內之事後,他開立學官,博求儒士,撰寫《五經章句》。
奢不僭上,儉不逼下。這是劉表奉行的中庸之道。
其性格內猜忌多疑、狹隘不容人的缺點,也得以被控制在不會害人害己的範圍。
劉表治下的荊州十八年,是百姓安樂,豪強悅服,學子欣欣向學,黎民安享太平的十八年。
這是一個亂世的奇蹟。
在這樣的荊州,天下奇才諸葛亮學習成長,終成一代漢相。
考慮下荊州的地形吧,那是一塊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根本就是一臺大型絞肉機。
但劉表牢牢地守住了這裡,並將其建造為一片動盪中唯一的太平樂土。
而生活在戰亂中的人們需要的是什麼呢?
諷刺劉表不曉軍事,只圖自守的人,顯然不瞭解劉表。
說句實話,你們又覺得劉表有和曹操、孫策、袁術一較長短的能力麼?
連一個長沙張羨,都是久攻不下,得等他自然老死才打下長沙。
劉表真敢帶人去跟曹操找茬,必然死無全屍。他為何要去冒這個險?
張繡也好,劉備也罷。劉表很清楚,他要的就是一個守在北邊看門的。
所以任憑苦口婆心,怎樣也不會出兵北伐。
東邊有黃祖和劉磐,保住荊州一方太平就夠了。
他知道自己沒有縱橫之才,一輩子就沒有過那些圖謀。
每一次出現動盪,別人眼裡激動萬分的戰機,對劉表都沒有意義。那本來也不是他追求的。
他知道自己要做的只是勤勤懇懇地為一個落日王朝守土牧民。根本不想要的東西,又何談錯過。
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已經做到了最好。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