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
此詩是杜甫於上元二年(761 春,在成都所作。杜甫此詩題名《春水》 ,首句破題點出了描寫的時節為美好的三月天,詩的前四句描寫春江水漲,後四句則述寫春江景事。 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草。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穀冰洋,眾流模集,波瀾盛長,故謂之桃花浪,即桃花水。此詩內容生動地描繪出春天鳥語花香、欣欣向榮的繁盛景緻。
“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 ” 三月春況,桃花浪起,季節的遞壇更途,週而復始,江流再度恢復舊時流淌的痕跡,此處的桃花象徵著美好春天,全詩充盈著一種春天特有的歡快氛圍,亦反映出詩人寧靜愉悅的喜春心境。
《晝夢》
杜甫
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
桃花氣暖眼自醉,春渚日落夢相牽。
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
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
杜甫於大曆元年(766 的暮春時節至夔州,《晝夢》一詩作於次年二年初春時節。杜甫流離到夔州,亂離時代沉重的憂國思鄉之情,縈繞在老病潦倒的詩人胸臆之中,積思成夢,不獨夜晚,就連白日小憩,也夢見故國君臣,舊鄉門巷。題名乃引用春秋吳王夫差過姑胥之臺,忽然晝夢的典故。“桃花氣暖眼自醉,春渚日落夢相牽。”道出了之所以晝夜入夢的緣由。“桃花氣”象徵冬季剛過,呈現初春時瀰漫著慵懶欲倦的春日氣息。冬至以後,白晝漸長,黑夜日短, 二月初春桃花綻放,春日暖意融融,故而催人昏昏欲睡。
詩中的前四句寫畫夢之由,筆觸濃麗,所寫春景暖意融融,對比後四句記夢醒後回憶夢中所見,筆調轉為描繪惡劣卻無奈的境況,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詩人憂勞積思的心境。全詩前後所寫,在筆調上雖有景物氛圍的轉折,但詩人以對美好春日的描寫,既反襯出自身憂國憂民的心情,亦使得貫穿全詩的感情深沉而濃重。詩人巧妙地借述說晝夢,將自己晚年憂國思鄉的強烈情感抒發出來,藉大自然時序流轉,將深厚蘊籍的情感於詩歌之中,突顯出杜甫晚年詩風沉鬱蒼茫的特色。
“桃源”象徵隱逸的理想境地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自古士大夫的生活理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他自己,也為與他一樣的失意文人創造了一個虛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的背景因有了桃花而燦爛至極,那裡的人間是“小國寡民”沒有世間紛擾,唯有一月桃花流水。
中國文人有多少桃源夢,正如李白一生命運坎坷,也曾寫道“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桃花源”意象,提升至一個更高的精神層次,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作為中國文人的精神寄託之地,世世代代吸引著文人在作品中書寫,而杜甫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以“桃源”作為內心隱逸情懷及對理想境地的嚮往。例如在杜甫《不寐》及《赤谷西崎人家》二首詩中,即以“桃源”作為隱逸的象徵:
《不寐》
杜甫
瞿塘夜水黑,城內改更籌。
翳翳月沉霧,輝輝星近樓。
氣衰甘少寐,心弱恨和愁。
多壘滿山谷,桃源無處求。
此詩為大曆元年(766 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詩中首聯寫不寐所聞;次聯寫不寐所見;頷聯寫不寐之狀;末聯寫不寐之由。月沉星輝之際,因愁思更加少寐,通章寫景言情,層次分明。心力本弱而愁緒太多,當他不過,是可恨也。滿山多壘,嘆寄身無處矣。杜甫在末句寫道“桃源何處尋 ”其實詩人內心哪會不知曉桃花源為一虛幻不可得之地,而是以“桃源”作為內心隱逸情懷及對理想境的的嚮往。而另一首作品中,亦以“桃源”作為相同意象:
《赤谷西崦人家》
杜甫
躋險不自喧,出郊已清目。
溪回日氣暖,徑轉山田熟。
鳥雀依茅茨,藩籬帶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問桃花宿。
此詩為乾元二年(759 十月時,杜甫赴同谷,途經赤谷作。杜甫離開秦州後到達的第一站,就是赤谷。此年是杜甫“三年飢走荒山道”的最後一年,也是他一生中“一歲四行役”的最為困苦且堪稱顛沛流離的一年。在這一年的後半年,杜甫既入隴,越隴返之高峻,復人蜀,度蜀道之艱難,可謂跋奇山而涉異水,最後才得以在四川成都開始了比較穩定的十年平靜生活。
杜甫此詩主要描寫宿赤穀人家,而題詩以其勝。全詩寫遠近幽景,尤如一幅《桃花源記》畫作,詩歌中他用《桃花源記》之意,以“武陵暮”、“桃源宿”象徵詩人置身遠離塵囂的清幽之地,同時流露出內心渴望隱逸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