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隨著農科屬的全面展開,王姝從人後站到了人前,慢慢的得到解釋。
此時眾人尚且不知,就說皇帝賞賜完這些,當日夜裡便在睡夢中駕崩了。
他駕崩的當夜,蕭衍行連回東宮的時辰都沒有。更別提問王姝在大明宮與皇帝說了什麼。他整個人忙得連軸轉,連用晚膳的時辰都沒有。皇帝駕崩的當日夜裡,重臣拿著玉璽請求蕭衍行繼位。
次日,蕭衍行在眾人面前承接了玉璽,之後便是國之大喪。
這一切變故發生的猝不及防,但又合情合理。
皇帝駕崩,舉國哀鳴。
老皇帝對自己的死並未有太多的執著,似乎活著死了對他來說並無太大的差別。死去並不艱難,甚至有種早就想死了的錯覺。皇帝的皇陵也修建得簡單,比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要簡陋得多。他臨死之前下了一道詔書,讓私庫中所有財寶不必陪葬,一切從簡。
唯一的要求便是,他要與先皇后合葬一棺。
蕭衍行在皇帝國喪之後的三日後,登基為帝。登基禮尚未結束,當日晚間,立後的奏疏如雪花一般紛至沓來。蕭衍行忙得如陀螺,幾天不曾好好歇息。
結果這上疏的奏疏一開啟,全都是在請求蕭衍行立隋氏為後。
蕭衍行看到這一張張急不可耐的奏疏,忍不住嗤笑出聲。這隋家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以為利用朝臣逼迫,他就能順了他的意了?可笑至極!
第一百五十章
皇帝想與先皇后合葬, 蕭衍行是不會答應的。
雖說蕭衍行對自己早逝的母親記憶並不深刻,但外祖的拳拳愛護和舅父的用心照料,他一直銘記於心。外祖臨死之前握著他的手, 諄諄教誨還猶在耳畔。蕭衍行是決不允許皇帝死了還要噁心韓家。就像姝兒說的,他總得做些什麼,讓他的母親這輩子不至於那麼心酸。
合葬, 同睡一棺,他絕不允許。
蕭衍行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否決了皇帝下旨與先皇后合葬一事。
且不管朝堂一片譁然, 諸臣為此斥責蕭衍行此舉乃大不孝。蕭衍行都一意孤行,對肆意的咒罵絲毫不為所動。就說先帝停屍僅僅十八日, 他便吩咐禮部安排送入皇陵的諸項事宜。此番行徑也引來了朝堂內外一波口誅筆伐。
事實上, 大慶皇族的規矩,皇帝駕崩按照功績和受敬愛程度,遺體停屍的時長也是有講究的。細數下來, 最長的有兩年又兩個月, 最短的只有十一天。但那十一天的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大慶王朝歷經多代,開國高祖駕崩, 停靈一年。開創大慶第一個盛世的太祖皇帝駕崩, 就是停靈了整整兩年又兩個月。世祖皇帝是二十五日,聖祖皇帝是二十日。蕭衍行這般倉促讓先帝下葬, 實乃大不敬。
先帝這一生雖無大功在千秋的大功績, 卻也盡心盡力守得大慶三十年安寧。
拿出魄力和一切手段打壓壟斷勢力的世家大族, 儘自己之所能地啟用寒門有能之士。他在位這三十年,開啟了任用寒門之先河, 打破了士族被勳貴壟斷幾百年的局面,正式給了下層寒門報效朝廷的門路。兢兢業業幾十年, 維持了朝堂的平衡,制衡了南北士族。
捫心自問,先帝在位多年牽制了各方勢力。以嚴謹的律法規範了貴族的行為,減少了貴族欺壓平民百姓的事故,為大慶的和平做出了貢獻。
或許他的能力有限,做不到盡善盡美,但不至於受到這份羞辱。
蕭衍行並未為此做出解釋。停屍幾天,並非是羞辱。先帝早已下令葬禮一切從簡,他不過遵旨行事。
這幫迂腐計程車族為此爭執不休,彷彿蕭衍行此舉觸碰了天條,各種口誅筆伐。蕭衍行就跟看熱鬧似的任由這幫朝臣吵鬧了半個月,而後一意孤行地下葬。
不僅如此,他更是將皇陵裡先帝的陵墓一分為二。先皇后早已沉睡在其中。他命人另置一副棺木,安葬先帝。合葬一棺是絕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