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沸騰集團自己,那就更不用說,其相當於前世數十家知名網際網路、物聯網公司的綜合體,對超算中心有著更加迫切的需求,甚至可以說已經到了不得不建立超算中心的程度,否則對整個集團的未來發展都會造成很大的阻礙。
經過一番商談,「沸騰超算」成立時的註冊資本為200億元。
沸騰集團出資120億,佔股60%,華為出資20億,佔股10%,其他三家民營公司聯合出資20億,佔股10%,中科院以5億資金和技術入股佔股10%,電網和電信分別出資5億,分別佔股5%。
當然,這只是註冊資本,這點錢只夠打個基礎,後續根據需要還會不斷融資,股份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但初始股東框架基本上就是如此。
沸騰集團這邊的120億,當然也不全都是自己的錢,其中80億是銀行貸款,抵押物是沸騰產業園,剩下40億當中有10億是沸騰科技以硬體裝置入股,沸騰實際拿出來的真金白銀只有30億。
這30億,也是目前方傑能夠拿出來的流動資金,再多的話,他就只能去二級市場圈錢或是賣掉手頭上的諸多股份了。
「沸騰超算」成立,資金到位後,專案建設速度相當快,基本上是以一週建成一座超算機房的變態速度迅速繁衍。
這主要是因為,沸騰超算中心不需要“全球算力第一”這種名頭,不需要在超算機房裡擺上“天河一號”這種效能的超級計算機。
“天河一號”主要是為了秀肌肉,是為了向全世界宣告,我國不光有能力自主研發超算,並且在同等能耗的情況下,算力可以達到全球no.1。
但這玩意兒太高精尖,成本太高,尤其是超算晶片等核心部件,忒貴,絕大部分晶片還是從花旗國進口的。
作為一家民營超算中心,沸騰超算自然沒有必要幹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
咱不圖名,只求利,低調發展,價效比怎麼高就怎麼來。
比如超算晶片,能用沸騰科技自主研發的國產晶片進行替代,那就全部替代。
儘管這麼做在同等算力的情況下,能耗大了不少,但好處是核心元件貨源充足,不用求人,不怕被卡脖子,裝機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後期技術維護方便簡單。
而且使用國產晶片,對推動國內晶片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也有極大的好處,至於能耗大……
咱用的是太陽能,光伏產業一旦形成規模,太陽能發電成本遠低於火力發電,甚至更長遠地來看,太陽能發電成本將無限接近於零,何況隨著晶片產業的技術革新,超算中心的能耗也會逐步下降。
所以只要當下有錢砸,敢砸錢,挺過陣痛,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因此沸騰超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僅僅只是低配版的“天河一號”,每個機房能提供的算力僅有200萬核,其算力差不多隻有“天河一號”的十分之一,佔地面積和體積也縮小了2、3倍。
但一個機房200萬核,如果建十個機房呢?一百個機房呢?
硬體條件暫時不行就用人海戰術,堆也能堆出無數個“天河一號”出來。
何況,一個機房200萬核的算力也不算少了,這相當於200萬臺單核cpu電腦,或是100萬臺雙核電腦,或是50萬臺四核電腦加在一起的算力!
想象一下這是什麼概念!
還是用效果圖舉例的話,如果用一座機房的超算去渲染,0.00005秒就能完成一次渲染,如果1萬名美工同時使用超算進行渲染,也依然只要半秒鐘就能看到渲染結果!
其帶來的收益也很容易算清楚,一座200萬核算力機房,按照每小時5分錢/核的算力購買費用,每小時的毛利潤就是200萬*0.05=10萬元整。
當然,如果減去目前的電力、人員、裝置成本,實際純利潤可能沒有,甚至是負的。
但真正的賬,不能這麼算。
超算中心雖然保本或者虧了一些,但提供電力的沸騰能源賺錢了,提供硬體裝置的沸騰科技賺錢了,提供網路服務的電信賺錢了,提供通訊裝置的華為賺錢了,負責基建的中建集團賺錢了,這些又進一步給國家帶來了更多的稅收、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更重要的是,有了超算中心,沸騰遊戲、沸騰數碼的全息投影業務就可以大量“印鈔”了,百萬人同服的網路遊戲也可以開發了,國內諸多研究所的科研專案可以持續推進了,科技公司的ai人工智慧研究專案可以上馬了!
對算力的需求越來越大後,各方面科技就會進步,進而又會降低晶片、光伏材料、電力的成本,最後超算中心也可以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