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方笑道:“早收手了。如今山東、南直隸的鹽價跌得連運費都掙不到,誰還幹那買賣?”
王興方壓低聲音道:“登萊地區的食鹽一船一船運往南直隸,糧食、棉布、茶葉一船一船運回山東,老王看得眼紅。流水不斷,都是財富呀。”
“一打聽,這買賣居然人人都可以幹。運輸也好,販賣也行,全然沒有準入門檻。老王一咬牙,買了一手兩千石的海船,專門跑起海運,只走登州到松江。利潤是薄點,像老哥說的,風險小呀。”
於聚錢有些羨慕道:“知道這樣我早來了,跑倭國累死累活,還不知道啥時候葬身海底。哎,你說,山東、南直隸、漕糧海運……到底誰這麼大的手筆?”
………………
三天的時間,第一批海運漕糧換裝海船完畢,起航北運。
彭玉林同施煊蔚告別,笑道:“老弟想要在大海上翱翔,哥哥倒是希望能夠在平靜的江面中按部就班。要不,你去向老闆申請,咱倆換換?”
施煊蔚沒好氣道:“神氣個啥?滾。老子早晚有一天會在大海中飛翔。”
冬季的海面墨綠一片,風平浪靜,只有細碎的波濤;海鳥不時落在船舷上,熟門熟路的吃著水手們留在甲板上的食物;風帆手盡力尋找合適的方向,讓風帆吃滿風;舵手操控著尾舵,讓船隻沿著海岸線蜿蜒北上;船長不時檢視指南針,對照航海圖,修正船行的方向。
朱順明選擇在初冬進行海運,綜合考慮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天氣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冬季是東海、黃海、渤海一線一年中最為平靜的季節。
前朝(元朝)初年也曾透過海運將南方的糧食運抵大都(既北京),後來發現損耗太多、侷限太大,到元朝中後期逐漸廢除,改走如今的大運河。
元朝的海運之所以荒廢,除開制度的不合理之外(船隻破損官員要擔責,但船隻沉沒官員無需負責,使得官員無意或有意讓船隻沉沒),天氣惡劣使得船隻沉沒、損耗過大是主要原因。
朱順明當然不想重蹈覆轍。
這次漕糧河運改海運,看似倉促,其實朱順明已經醞釀很久。
從崇禎五年朱順明率領水師遠征登萊地區開始,朱順明就有了改河運為海運的想法。
西方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家已經或即將開始全球殖民,大明卻在固步自封和戰亂不堪中。
滿清入主中原,閉關鎖國,大中國逐漸從世界之巔淪落為誰都可以咬一口的可口蛋糕。
陸地練兵,三年可成;海軍成軍,非十年以上不可。
崇禎四年朱順明入駐湖廣寶慶府城步縣開始,一直沒有停止陸軍的訓練、擴充、戰鬥。
城步附近的小規模戰鬥、長沙府的平叛、西南平息土人叛亂、武昌城下激戰流寇……充分證明了朱順明手底的陸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戰鬥力,足以在大明的土地上與一眾梟雄爭鋒。
至於水師,除開同水匪之間的零星戰鬥之外,從未遭遇過大規模的水師戰鬥。
情報司彙報的關於福建鄭芝龍的報告讓朱順明大為心驚。要達到鄭芝龍的水師目前的水平,朱順明的水師至少還要五年以上的時間。而且五年後能否打贏鄭芝龍的水師……還得打過後才知道。
朱順明此次海運漕糧行動,帶著濃厚的政治、軍事色彩,其中的經濟作用反倒不是十分直接和明顯。或許要到海運成規模和常態之後,才能顯現出海運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