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立刻照辦。
仵作驗完屍道:“死者系鶴頂紅中毒身亡。”
良笙道:“查查屍體右手大拇指裡面的汙垢,看有沒有毒,是何種毒藥。”
仵作很快檢驗出來,也是鶴頂紅。
良笙沉默了片刻,對太子道:“把那些和縱火犯接觸過的人都放了吧。
縱火犯早就做了必死的準備,才會把毒藥藏在指甲縫裡,一旦自己被抓,就服毒身亡。”
太子面色凝重。
唯一的線索就這麼斷了,難道這二十萬兩餉銀真的就找不回來了嗎?
當時失火燃燒的灰燼,太子全都保留著。
良笙又去檢查了那些灰燼,用手指一捻就成粉末。
根據他的化學知識,銀子和其它物質一起燒熔,冷卻後不可能是粉末,而是像鐵渣一樣的細碎物。
所以自己之前的判斷是正確的,餉銀在路上早八百年就調包了。
既然是調包,調包的假銀箱必得和真銀箱差不多重才不會露出破綻,否則是很容易被發現。
如果是用別的金屬代替餉銀,燃燒後也會留下像鐵渣一樣的細碎物,可是沒有,說明用的是易燃物。
易燃物不是木頭就是碳,燃燒之後只會剩下灰燼。
良笙問太子:“殿下可知道有哪種木頭或者煤炭特別沉重,能代替銀子?”
太子一臉茫然。
倒是他身邊一個太監答了出來:“用來冶煉的鐵炭重量和白銀差不多。”
找到了代替品,良笙心裡還有問號。
這麼多餉銀想要調包絕非易事,應該有內鬼接應。
可是查來查去,竟然沒發現內鬼,說明他們作案手段極其隱蔽。
那麼怎麼調包才會絲毫不會被發現?
良笙陷入了沉思,細細梳理著太子告訴他的每一個行程細節。
經過反覆分析,陸路的行程被他排除了。
如果是在陸路的行程調包,必定有陌生車輛靠近押運餉銀的隊伍,那樣早就引起押運官兵的警惕,並且驅趕陌生車輛。
那就只能是在水路的行程階段被調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