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解密曾國藩性格絕學> (一)控制性格:天下事不是急出來的凡做事貴在有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一)控制性格:天下事不是急出來的凡做事貴在有恆 (1 / 2)

很多人總想一步登天、一下到位,這種過急的性格,被皮魯克斯稱之為“求快性格”。按照皮魯克斯的說法,具有求快性格的人,最大的弱點是不知道細化目標。

沒有目標的人註定不能成功,但如果目標過大,你應學會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具體的小目標,否則,很長一段時期你仍達不到目標,就會讓你覺得非常疲憊,繼而容易產生懈怠心理,甚至你可能會認為沒有成功的希望而放棄你的追求。如果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分階段地逐一實現,你可以嚐到成功的喜悅,繼而產生更大的動力去實現下一階段的目標,不是說“笑到最後才是笑得最好的人”嗎?經常讓自己笑一笑,分階段的成功加起來就是最後的成功。

有人說,我將來長大要做一個偉人,這個目標太不具體了。就像我們小時候寫作文,題目是將來長大做什麼?有的同學就說:“我長大了要做總統。”這個目標就有點太不具體了,太籠統了。目標必須具體,比如你想把英文學好,那麼你就訂一目標,每天一定要背10個單詞、一篇文章,要求自己在一年之內能看懂英文書報,由於你定的目標很具體,並能按部就班去做,目標就容易達到。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參加試驗的人分成兩組,讓他們去跳高。兩組大概個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6尺,然後把他們分成兩組。對一組說:“你們能跳過6尺5寸。”而對另一組說:“你們能跳得更高。”然後讓他們分別去跳。結果第一組由於有6尺5寸這樣的一個具體要求,他們每個人都跳得很高,而第二組沒有具體的目標,所以他們只跳過5尺多一點,不是所有的人都跳過了6尺5寸。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第一組有一個具體目標。

在平常生活、工作中,我們都會有自己的目標,達到目標的成功關鍵在於把目標細化、具體化。否則,按照求快的性格,十之八九你都會跌倒在人生之路上。

一個人能否有成就,主要在於“恆久”兩字做到了幾分。曾國藩說“天道忌巧”,也就是要下“笨”功夫,持久努力,無間進取。他常引用理學大師倭仁的話說:“沒有間歇是最難做到的了,就是聖人那麼偉大純正也不停止進取。顏回三個月沒違師命,這一點很不容易學。像日月那麼至高至潔,也並非所有聖賢都能企及的。”曾國藩的“恆”字訣,是他致勝的法寶。

抓住一個“恆”字,苦下功夫,不放鬆機會,逐步推進,這就是獲取成功性格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方法。曾國藩多次告誡別人:在“恆”字上下功夫,才能不放棄目標,才能一步步走出逆境,逐步從低谷登上高峰。

曾國藩認為凡做事貴在有恆:

餘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恆星五緯亦不識認,一恥也;每做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聞殊多,三恥也。爾若為克家之子,當思此三恥。推步算學,縱難通曉,恆星五緯,觀認尚易。家中言天文之書,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禮通教》中所輯《觀象授時》一種。每在認明恆星二三座,不過數月,可畢識矣。凡做一事,無論大小難易,皆宜有始有終。作字時,先求圓勻,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書一萬,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則手腕毫不費力。將來以之為學,則手鈔群書;以之從政,書案無留牘。無窮受用,皆自寫字之勻且極生出,三者皆能彌吾之缺憾矣。

餘生平坐無恆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已可深恥矣。逮辦理軍事,自矢靡他,中間本志變化,尤無恆之大者,用為內恥。爾欲稍有成就,須從有恆二字下手。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餘早年於作字一道,亦嘗苦思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種人生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老,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自勝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夠克服困難、承受打擊的基本素質。曾國藩透過閱讀古代典籍,認為能夠承受壓力、承受打擊,即自勝之力甚強,是成大事者必備要義之一。一般而言,人都有承受壓力和困難的潛力,但能否承受大的壓力和困難,就是識別一個人能否勝任做大事的標準之一。曾國藩晚年回憶說:“平生受盡屈辱和謾罵,但矢志不移。”後人評價曾國藩“堅忍成功”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曾國藩做事總是有始有終,他還把是否有恆心作為成敗的關鍵來看待。做事如此,立志、做學問都是如此。他寫給弟弟的信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兄往年極無恆,近年略好,而猶未純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則無一日間斷,每日臨帖百字,鈔書百字,看書少亦須滿廿頁,多則不論。自七月起,至今已看過《王荊公文集》百卷,《歸震川文集》四十卷,《詩經大全》廿卷,《後漢書》百卷,皆硃筆加圈批,雖極忙亦須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諸弟若能有恆如此,則雖四弟中等之資亦當有所精進,況六弟、七弟上等之資乎……諸弟試將《朱子綱目》經筆圈點,定以有恆,不過數月即圈完矣。若看註疏,每經亦不過數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即間斷看書之課,又弗以考試將近,間斷看書之課。雖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書;考試之日,出場亦可看也。兄日夜懸望,獨此有恆二字告諸弟,伏願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在這裡曾國藩不但把有恆的效用說得很詳盡,並且做出有恆的榜樣,為諸弟規劃出有恆的方案。這種方案,不但他的諸弟可以受益,即使今日我們仍可領會到其中有益的東西。曾國藩平時教人,總是以立志有恆為最重。然而,能立志而又能持之以恆,時時不斷地與古人為儔,當然就會知道學問無盡,不致以一得而自足,河伯觀海,井蛙窺天之陋或者即可因此免除吧。一般說來,在讀書治學上最為擔心的恐怕就是立志未必堅定,見左右前後與自己相彷彿者,皆得奧援而騰達了,於是自己也就耐不過了,或望其速成,或誘於勢利,或竟拋棄自己原來一直所學習和研究的東西而另覓蹊徑,這在曾國藩看來,統統都叫作無志,都叫作無恆,就免不了河伯觀海、井蛙窺天了。曾國藩在寫信給他諸弟時,正是在京城做客官的時候,也可以說正是他發憤立志、發憤持恆的時候。曾國藩出身並不顯赫,資質平平並不過人,他唯一的長處就是他那種誠拙的精神,困知勉行的精神;堅持不懈、無稍間斷、一往無前的精神。在常人看來,每日看20頁書,並不算什麼難事,簡直太容易,要求太低了,但一般人就不能有他那樣的成績,這恐怕便是常人缺少他那種有恆的精神。荀子說:“無冥冥之事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曾國藩科舉成名,做了京官後,已開始擺脫科舉之藩籬,在這個時期,正是他礪志潛修,冥冥的時期,凡是後來那些昭昭之明,赫赫之功,可以說都是這個時期奠定的基礎。即使他幾位弟弟後來的功業聲名,很大程度上得力於這個時期作為兄長的不厭其煩、真心實意的教導與勸勉。所以,凡是有志於宏偉事業者,不可不立定堅卓的志向,尤其不可不持之以恆、無稍鬆懈的恆心。

持久就是堅忍,是一種耐力、意志力,是人與環境、事物對抗的心理因素、物質因素的總和。兩軍對陣勇者勝,兩軍相持久者勝。曾國藩說:打持久戰最忌諱的便是“勢窮力竭”四個字。力,是指將士的精力而言;勢,則是指大局和全盤作戰計劃、糧餉的補充。堅持下來與之抗衡,然後才能取得勝利。這隻有充分休養士兵,相時而動,不必急於求勝而搶時間,白白地消耗精銳,等到時機成熟,舉兵殲滅,凱歌而還。

學會緩中取勝

凡事急於求成,應該說是很多人的通病。對此我們似乎應從曾國藩的成功學中汲取點有價值的東西。

曾國藩主張“緩中取勝”,通俗的說就是“慢功夫”。政治家的功業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同樣,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獲得大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膚淺的人談論他人成功,只看其一、二件驚天動地、不同凡響的事就以為他的成功原來就是因為如此,那就大錯特錯了。農夫收穫莊稼,士人積累學業都是積之數年而有成的。如同鳥類伏在卵上,晝夜不捨,用體溫使卵內的胚胎髮育成雛鳥,像燕子營造巢穴,日積月累方才堅固一樣,強調的都是慢功夫。

曾國藩由事物的生長道理,聯絡到治學、練習書法也當如此,他以練字須下苦功,不可求速效為例,教訓他的弟弟說:你臨柳帖《琅碑》,如果學其骨力,就會失其結構,有其間架結構,就會掌握不住它刮摩的功力。古帖本來就不好學,而你學習不過半月時間,怎麼能各方面都掌握住,收效那麼快呢?

我以前學顏柳帖,每一次臨摹就是數百張紙,可仍是一點也不像。我四十歲以前在北京所寫的字,骨力和間架都不好看,自己都感到太不好而自覺慚愧。四十八歲以後,練習李北海《嶽麓寺碑》,經過八年之久,數千張紙的臨摹,才有了一些進步。今天你用功不滿一個月,哪能一步登上神妙的境地呢?對於一切事情都要下一番困知勉行的功夫,你不可求很快出名,很快就見成效。以後每日練習柳字百個,單日用生紙臨,雙日用油紙摹。臨帖要慢,摹帖要快,專門在學其間架結構上下功夫。數月之後,手會變得越笨,字會變得越醜,興趣也會越低,這就是所謂的困。困時切記不要間斷,熬過這一關,就可有些進步了。再進再困,再熬過這一關,就會大有進步了,就會有亨通掌握之日。不僅是練字,做什麼事都有極困難的時候,只要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就是好漢。我給你佈置的功課並不多,每日練習一百個字,讀五頁《通鑑》,背誦熟書一千字(或經書或古文、古詩,或八股試帖,總是高聲朗誦),逢三日做一篇文章,逢八日做一首詩。這些課非常簡單,每日用不了兩個時辰就可做到,將看、讀、寫、做四方面的任務都完成。餘下的時間你可自己進行安排。進而,曾國藩更深刻地體會到,古聖賢豪傑,多由強做而臻絕詣,他說,昔人云:“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若非精誠積於畢生,神志寧於夙昔,豈能取辦於臨時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