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慎獨,須守己
注意自己、瞭解自己——沒有什麼比這件事看起來更簡單,而做起來卻更困難的事。
沒有比自己更認識自己的人,同時沒有人比自己更不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曾說“認識你自己”。從此以後,有志者均體驗過認識自己是件如何困難之事。但也有人批判過這句話,法國作家西特說:“這一句格言是有害的,同時也非常醜惡。注視了自己乃阻止了自己的發展。力求認識自己的毛蟲,永久無法變成蝴蝶。”他的批評也有道理。有時自我意識的過剩會使人以異常的潔癖分析自己,無法算出的盡力去算出來,慢慢地引發了熱情,然而到達的地方也就是虛無的深淵。但凝視自己不一定會產生自我意識的過剩。自己由性格、能力方面看來,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如果能“誠實”地帶著勇氣反省一下,事情便能解決了。
每一個人都關心自己的事,每個人都不喜歡碰到自己本身的弱點,因此,這個觀念便會與克服和阻止性格弱點的行為發生抵抗。
曾國藩是一個追求慎獨的人,他認為真正能慎獨的人才能成大事。
曾國藩言曰: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後,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於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懍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聖經之要領,而後賢所切究者也。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所謂“獨”這個東西,是君子與小人共同所有的。當小人在他單獨一人之時往往會產生一個狂妄的念頭,狂妄之念聚得多了,就會產生縱肆,而欺負別人的壞事就會發生了。君子在他單獨一人之時產生的念頭由其稟性決定,往往是真誠的。誠實積聚多了,就會謹慎,而自己惟恐有錯,功夫就下得多了。君子小人在單獨處事上距離之差異之點,是可以得到評論的。
《大學》自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以後,以前的言論和過去的行為,可以將其作為擴大與深入研討的資料;日常一些瑣事問題,可以加深他的閱歷與見識。他的心在遇到事的時候,已經能剖析公與私的區別;心在聯絡道理的時候,又能充分精闢地研究事理的得失。對於善事應當做,不善良的毛病應去掉,早已經形象鮮明地認識到了。而那些小人們,卻不能有實實在在的見識,而去實行他所知道的應做的事。對於辦一件好事,惟恐別人不能覺察到,自己白乾,因而去辦時遲疑不決;對於辦一件不好的事情,僥倖別人不一定窺視到,因而改正得很不力。背地裡獨處之時,弄虛作假的情弊就產生了,這就是欺騙。而君子,惟恐去辦一件善事辦得不力,在晦暗中有墮落的行為;一個壞毛病改正不了,就會像涓涓細流長年不斷地犯錯。暗室之中懍然不動彷彿在天一般,主心骨堅如金石。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單獨行事,要謹慎而又謹慎。這就是聖人遵奉的準則,而後世賢人所切實研究的問題!為達“慎獨”的最佳境界,曾國藩著實下了苦功,現將其“修法十二課”列於此,資以證驗:
1.持身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的念頭、舉止中有無背離義理之處。平日閒居無事的時候寧靜安泰,保養德性,一旦投身於事務之中則專心致志,不存雜念,精神狀態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東昇,光彩照人。
2.靜坐養性。每天不限什麼時候,要拿出一定時間用來靜坐養性,反省體悟自己天性中隱現的仁義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鎮定,如同寶鼎一般沉穩。
3.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趕緊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戀床。
4.讀書專一。一本書沒有讀完時,不要再看其他書籍。東翻西閱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毫無益處。
5.閱讀史書。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對他訓誡說:“你為買書去向人借錢,我不惜一切替你賠補還賬,你若是能夠仔仔細細地讀一遍,才算是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後,曾國藩每天都仔細讀上10頁。
6.說話謹慎。對此要時刻注意,這是修身內省的最重要的功夫。
7.保養真氣。真氣存蓄于丹田之中,徹裡徹外光明正大,所作所為毫無羞於對人說之處。
8.愛護身體。十二月接到家父的手書說:“節制操勞,節制欲求,節制飲食。”應該時刻以此作為健體去病的準則。
9.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天讀書時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如果刻意從書中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10.每月不可荒疏舊技能。每月寫作幾篇詩文,以此檢驗自己積存義理的多少,葆養真氣強弱。卻不能完全沉溺於其中,因為這最容易使人玩物喪志、隱沒本性。
11.寫字。飯後寫半時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際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寫字的機會。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越難清理。
12.夜晚不出屋門。它使人耽擱正事,精神疲憊,務必戒除。好家風帶來好習性
曾國藩一生處世哲學的形成、功德的成就是與其“耕讀之家”的家風薰染密不可分的。
曾家世代務農,自祖父曾玉屏向上推溯,至少有五六百年,未曾出現過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