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虎威難測,誰又能拍著胸口保證元文昌不會這麼做?
這些年來,九州州郡的地方勢力空前壯大,封疆大吏桀驁跋扈,無視朝廷權威,屢屢有犯禁行徑。最典型的一點便是豢養私兵,那麼尋個由頭斬殺個解元,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
不少人都為陳三郎捏了一把汗,所謂兔死狐悲,作為同榜舉子,要是陳三郎橫死,他們心裡也不會好受。
陳三郎忽而抬起頭,拱手道:“回稟刺史大人,學生想到了下聯。”
元文昌不動聲色:“你說。”
眾人聽陳三郎有了下聯,頓時感覺如釋重負,紛紛豎起耳朵來聽,看這一副下聯究竟如何。
就見陳三郎長身而立,一字字吟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生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後?”
“好!”
聽見此聯,蘇燕然不禁擊掌贊道。
這個下聯,形式上毫無瑕疵,一字一句,對得極為工整吻合,不差分毫。更為重要的是,陳三郎巧妙地避開了元文昌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又顯得不亢不卑,還給對方一個適當的臺階下。
葉藕桐一聽此聯,暗嘆一聲:自己打腹稿想出的那幾句下聯和陳三郎一比,簡直不堪入目,如同糞土。
元文昌哈哈大笑:“好一句‘豈敢在前,豈敢在後’,陳原啊陳原,你倒沒有讓老夫失望。”
說罷,竟徑直起身,大踏步離席。兩隊兵甲不發一語,轟然跟上。
他這一走,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只是人們心中感到疑惑:元文昌一來一去,心裡究竟作甚打算?
“一個兒子,一個老子,是雙管齊下,而或各有盤算?”
陳三郎腦海念頭飛快轉動著,但想了一番,始終不得要領,他目前掌握的訊息到底太少,許多事情迷霧重重,瞭解不得。但不管怎麼說,最為艱困的一個關卡,自己終於順利邁過去了。剛才面對元文昌,那種如山如嶽的壓力非同小可,使得他感到巨大危機。
這危機觸及性命。
哪怕身懷斬邪劍,也可能無濟於事。
“此地不宜久留,明天一早就離開揚州,返回涇縣去。”
心裡打定主意,一顆心早飄回了家。
至此,鹿鳴宴到了尾聲,諸人也沒心思繼續了,開始陸續散去。期間蘇燕然找陳三郎說了一番話,不外乎勉勵鼓舞,讓他不要擔驚受怕,隱晦間提及朝廷還在,不會任由元文昌胡來的意思。
陳三郎聽著,不置可否:朝廷式微,早已是公認的事實,恐怕撐不了多久了。自己科舉取功名,只為了趕上體制最後的尾班車,增益己身,好抵禦日後的亂世罷了。如果一心寄望朝廷,可能死得更快些。
在離開永珍園的時候,那江南才子葉藕桐忽而追上來,叫道:“道遠請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