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餘很自然的點點頭,方書安做的事情,一直不都是這個樣子?
難道說,他還要做物美價廉的東西?
“高階貴酒,咱們自然要做,但是啊,還有其他的也不能耽誤。”
對於白酒市場的預估,絕對沒有人敢於猜測。
按照華夏民族對酒的喜愛,張田餘想象的空間太小。
“這麼說吧,白酒以後的量,會是天量,消耗量太大。
所以啊,會在幾百裡範圍內設定一個酒廠。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他們貼的是同一個標籤,但是不同地方的味道不同,那究竟是酒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因此呢,想要合適的味道,就需要靠近消費地。”
方書安第一個觀點,便是如此,不過他除此之外,還與其他原因,比如說多高階白酒打架,總會讓人們不知道該怎麼選。
所以說,引導消費也是一個重要環節。
至於多品牌環節,純粹就是策略問題。
一旦確定某種酒作為當地的代表酒後,至少在地域上能掀起一波潮流。
畢竟此前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產酒,如果他們趁著風頭跟上來,向上跟風,那豈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所以啊,這樣的事情,不能幹。
但是,如果只拿出幾種全國品牌,便會有那樣的問題。
反正現在的物流行業還不夠發達,趁機佔領整個大明的高階市場,也是很不錯的辦法。
他將自己的想法跟張田餘講完之後,後者也是很佩服,能在開始就想的很清楚,那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行為。
那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方書安是從後世而來,他可是知道華夏百姓對於白酒的消耗有多大,在啤酒紅酒等還沒有成為主流飲品的時候,白酒的量能讓全世界顫抖。
現在還沒有培養起來,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從宏觀的角度看待過整個市場。
畢竟眼下普通百姓們飲酒,還是用自己家裡釀造的酒來招待別人。
即便是盛名在外的酒家,飲用的酒水也不會超過幾十里的範圍。
在小農經濟的時代,一款酒想要走出去,太難了。
而且,大多還不是看中品牌,而是釀酒之人。
比如說,東街孫二孃,西市的卓文君。品牌效應並沒有在白酒上體現的十分明顯。
“既然你說可以,那自然能做。畢竟你想要開始事情,還從未曾失手過。”張田餘見過大大小小世面,但是對方書安描述的畫面還是有些難以置信。
難道說,酒的產量和消耗,真能達到方書安說的程度?
這也不怪他不明白,畢竟他沒有見過後世改開時候,一個縣一座白酒廠的盛事。
當年,華夏搞各種縣域經濟,一個縣裡邊,基本上都能形成閉環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