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哼銘> 第598章 帝國大基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98章 帝國大基建 (3 / 5)

“這些大工程,每一個花費都是數百萬兩,四個加起來,需要怕是兩千萬兩以上,基本是我大明現有兩年的歲入。”

方書安說著整個工程投資的預算,那是大明兩年不吃不喝的情況下,才能建造完成。

“四個工程,兩三年根本不可能完成,全部完畢的話,七八年算是快的,十年也不是沒有可能。將整個視野擴充套件到十年的層面上,一年投進去兩百萬兩,應當是可以成熟的範圍。並且,我們還有債券和貸款可以考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

人們一時愣住了,以前習慣於在某個工程開始之前,就將款子到位。

畢竟誰敢保證國庫下次是不是有錢來付出剩下的部分,現在不一樣了,朝廷的收入能夠得到保證,並且還有兩三種融資手段。

如果將兩千萬兩分解到十年八年當中,真的沒有多少壓力了。

“並且,這兩千萬兩,不僅僅是投入,他能帶來的收益也將是海量。”

方書安給他們算了一筆經濟賬,國家投入五百萬兩修建鐵路,雖然付出了薪餉,但是在修建過程當中,消耗掉的鋼鐵、水泥以及其他材料,會帶動上下游各種工坊的產能。

而他們生產產生的利潤,必然會有不少以稅務的形式回流。

就算是發給工人們的薪餉,也有人需要吃飯,掙到錢買東西,這些又會變成稅收回流。

除此以外,鐵路是一段段修建。

中間某段修好之後,已經能產生利潤,那些利潤都將會反哺國庫,所以說,投入進去兩千萬兩,到時候光是稅收能收回很多。

而那兩千萬兩帶來的拉動效應,將會十分巨大。

大基建的帶頭作用,方書安經歷過的時代體現的更加明顯。

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美利堅的大基建運動,不但讓他們成功躲過兩次經濟危機,更是讓他們站在世界之巔。

一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世界一極,都有大基建的影響在其中。

至於華夏,那就更不用說了。

二十世紀末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大基建,直接讓華夏彎道超車,用二十年的時間,將身前眾多國家拋在身後,成功超越美利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

當然,要比國民產值,或許還差上一點。

數個例子都證明,大基建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帶動,是騰飛似的發展。

方書安當然知道,正在醞釀著科技革命的聯合王國,現在有怎樣的爆發力。

當他們完成蒸汽革命之後,成為世界工廠,聚斂全天下的財富。

有方書安在,他當然不會讓聯合王國有這樣的機會,要不然也不會留著尼德蘭的艦隊不進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