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鐵路的存在,運輸難度和費用能大大降低,大明對外貿易又能多一個低成本的選擇。
西北鐵路是未來幾十年的佈局,而黃河大修,則是數千年來面臨的難題。
如今,黃河下游已經是苦不堪言,開封都是在河道以下的城市,如果夏天暴雨,決堤的情況不敢想象。
作為一項豐功偉績,不管是工部或者是戶部還是泰昌皇帝,都會將修葺黃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程。
棉花鐵路和黃河,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現在不能耽擱。
而另外幾個鐵路,同樣如此。
此前有撫順到開平,開平到京城的鐵路,那是為了將精鐵和焦炭等能源運到京城。
這些都是工業基礎,不可缺少之物。
而在另一個方向,也有著巨大的需求。
那就是東南方向,與運河走勢相同的地區,同樣需要一條鐵路,將京城和最富庶的地區連線起來。
運河的優勢很明顯,水運成本低廉,運量也大。
但是冬季來臨之後,運河就處於癱瘓狀態。
今時不同往日,以往冬日之前囤積大量的貨物就是,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作坊建立,越來越多的商品需要運送出去。
偏生很多東西並不方便儲存,所以無法囤積。
如此一來,全天候運輸的事情早就列進日程。
而且,運河本身的運力越來越受限制,現在吞吐的貨物實在是太多,已經不能滿足需求。
所以,三個計劃,似乎一個都不能停下。
人們都陷入了沉思當中。
三大工程,放在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任何一個都超過了三大殿修建的花費。
如果說有個先後次序還好,偏偏看上去都同樣重要。
“各位大人,我們是否進入了一個怪圈當中。”方書安說到。
“怪圈,何意?”
李汝華對他的話沒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