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首先是能拿到工錢,並不是免費勞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都不一樣。
再一個就是不用免費養著災民,有事情幹之後,他們也不會聚集起來,沒事造個反,起個義什麼的。
因為擔心水利債券賣的不好,專門比別的債券高了些息錢,想必在意息錢的大戶們,會喜歡。
而船隊則是發展的必然,隨著大明各種商品的發展,海外貿易同樣大幅度增長。
船隊貿易帶來極大回報,此前的船隊有兩種,一種是專門的國外大船隊,像是佛郎機和尼德蘭之流。
另一種則是各大商家的船隊。
這兩種都有各自的硬傷,西方的那些船隊,話語權不在大明手裡,他們拿得是離岸價格,到岸之後能賺幾倍。
而商家的船隊,規模根本沒辦法和東印度公司之類的髮型船隊比。
有些船老大甚至只有一兩艘船,甚至是小船。
如此一來,海外貿易就十分被動,雖然能賺到到岸價,但是總會出各種意外。
總會有些小商隊或者是小船,出去之後就不再回來。
至於是遭遇了風浪還是海匪,就不得而知。
甚至很多市舶司的官員們都在懷疑,就是那些佛郎機或者是尼德蘭甚至東瀛船隊搶了大明商船。
一方面能得到貨物,另一方面嚇得其餘的商人更不敢出去,那樣只能選擇用離岸價格作交易。
在商人們多次反饋之後,朝廷終於決定要重組大型商船隊。
而爭論的焦點則是,船隊究竟是有朝廷主導,還是由商人們主導,大明提供武裝艦隻進行保護。
在方書安的印象裡,自然是商人們主導要好,但是這樣有難題。
商人們小戶肯定不行,只能聯合。
聯合起來的話,誰來做主就是個問題。
如果一直商量的話,甚至有可能風頭過去了,要裝什麼貨物的事情都沒有能決定。
最終,兩派誰也沒有說服誰,索性就組建兩個大型船舶局。
一個是由官府主導,透過發行商船債券來籌建。
另一個則是民間主導,由各大商會自行出資組建。
兩個船隊互通有無,分別發展。
對於這個決定,方書安很是認同。
因為在後世,就有類似的例子!
喜歡橫明請大家收藏:()橫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