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小說> 第755章 你不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55章 你不懂 (2 / 4)

連這些都考慮到了,那還用擔心什麼?

“卿將這麼多金銀帶回來,彼岸那些海商可有異議?”

“陛下,你說呢?我勸說了許久。並且正好又找到更東方的兩片若大的陸地,彼岸人口稀缺,所以我用這個才說服了他們。但歸根倒底,他們是宋人,何不想宋朝強大繁榮。然而許多士大夫眼睜睜地看著我朝每年向兩個蕃人國家交納大量銀絹,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對內卻是殘暴蠻橫,包括這些海商們,他們向國家捐助了那麼多錢糧,仍遭到許多士大夫的攻訐,所以有的海商也漸漸不樂意了。施恩難,得罪易……”

“朕知道。”

知道就好,王巨想起身告辭,趙頊忽然問:“王卿,那幾艘大船以後打算怎麼辦?”

“這次回去後,上船塢拆卸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就拆卸了?”

“還能航行兩三年吧,不過龍骨乃是一艘船的重心,萬一因為鏽跡太重,又遇到大風浪,將龍骨打斷,船隻就危險了。實際這也是一次試驗,試驗蒸汽機,看看長時間運作,這種蒸汽機會有什麼毛病,另外也是大海風浪太大,船隻越小,吃水就越淺,就越容易打翻。不過也無妨,雖然失敗了,但可以得到很多教訓。”

這次損失只是明眼可見的,暗中看不到所燒的錢,何止是幾艘兩三千噸的海船!

不過萬一能成功,或者能借鑑到寶貴的經驗,將船隻的噸位提高到兩千噸以上,那所帶來的意義將無可想像。

這些趙頊就不知道了。他又問:“王卿,朕聽聞彼岸實施慈善抵稅政策?”

“是有這麼回事,但陛下。在我朝則不可能實施。”

“為何?”

“我朝能做到真正的齊稅嗎,不是齊商稅。是齊所有的稅賦。”

趙頊面色鄭重。

王巨又看著範純仁那本奏章說:“臣說範堯夫頗有其父作風,但遠不及其父。為何,範文正乃是真正的寒門出身,但到了範堯夫這一代則不是了。陛下,還記得少年時,臣對陛下所說的話嗎。世襲!為何太宗擴大科舉?當真是讀了經義,就能做好官了?如果那樣,從我朝立國以來。大大小小的臣子達到近十萬人,以進士及第為臣子的也有好幾萬人。然而有幾人能及趙普公。趙公讀了多少經義,半本論語!”

“太宗為何要這麼做,不是真的因為文治天下,就一定要大肆提撥許多進士為權臣,若是那樣,為何太宗多次不讓權貴的子女參加科舉,即便參加了,也將他們名次除掉,就象宰相李昉之子李宗諤。宰相呂蒙正之弟呂蒙亨,一代明臣王明之子王扶,度支使許仲宣之子許待問。並且又陸續執行了彌卷謄抄制度。以便讓更多的寒門子弟進入朝堂。但實際上,這些寒門子弟為士大夫的,也未必能及權貴子弟,比如太宗時名相呂蒙正公,就是官宦子弟,真宗名相王旦來自三槐王家,仁宗初期名相呂夷簡是呂蒙正的從子。”

“無他故,他們久在父親身邊,對官場十分熟悉。所以一旦進入官場,幾乎都不需要磨礪。就可以處理政務了。然太宗為何這樣做,就是害怕宋朝出現一個個官宦世家。最後形成利益集團,就象東漢末年的豪強,唐朝末年的門閥那樣,國家敗壞。”

“但現在呢?臣為何提議裁減官員,包括裁減科舉名額,實際很簡單,就是科舉,提撥上來的進士,還多是官宦子弟。陛下,你將整個大宋的官員查一查,包括因科舉得中的進士官員,有幾個人是真正來自寒門的?”

“這還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他們相互聯親,陛下,你再派人查一查韓公、文公等頂級士大夫的兒女親家吧,保證將你嚇了一大跳。因此介甫公變法很困難,到了臣齊商稅,則更困難。所以昨天晚上,我與章子厚商議良久,最終想出騰讓兩成銀行司的契股,除了臣所說的種種作用,還有,就是拉攏一批權貴,否則就是陛下大力支援,到真正齊商稅時,還會很困難。”

如果不是這兩次慘敗,所謂的齊商稅,根本就無法透過。

那怕是名義上的齊商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