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州發展基金?”
“與它有關係。”
其實就是為銀行摸索經驗了。
想推出銀行,也要有周密的制度,否則就會出漏子。另外最最重要的就是貨幣。
王巨原先指望倭國的銀子,然而至今產量仍不是很高,於是王巨又想到輕便的交子上了。
但這個交子,問題多多。
特別是一個發行量。就無法控制的。而且也沒有人對經濟學有著更深的認識,那怕薛向都不行,王巨也不行。所以上到君王。下到百姓,對貨幣的認識不足。
於是自王安石手中。交子開始漸漸貶值了,但每次發行了多少,不過一百幾十萬貫。放在宋朝龐大的經濟總量裡,它簡直是毛毛雨,但又為何貶值了?
其實開始時不錯的,因為缺少流通的貨幣,許多商人用茶引與鹽引當成貨幣交易,巴蜀商人自己兒發行交子。在這個背景下。劉娥與張詠主持巴蜀“官交”,發行五貫到十貫兩種交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然而因為慶曆戰爭,國家缺少錢帛,許多商人持著交子到交子鋪兌換時,官府則是強行用新交換舊交,這讓大家產生誤會,換來換去是一張紙。實際就是一張紙,當大家認可時,它就是貨幣,不認可時。與紙有何區別?那次導致交子價格大跌,後來才稍稍緩解。王安石改變,也改革了交子。將它的面額變小了,變成了一貫與五百文兩種。這本來是一件好事,然而王安石每項改革七成會雁過撥毛……交子也雁過撥毛了。
雖然數額變小了,進一步利於流通,但發行次數更頻繁,變成了兩年一次。沒有充足銅幣兌換時,還是用新交對沖,並且對沖後,每貫要扣三十文的交子本錢。也就是沒有換到現金流,反而交納了百分之三的手續費。因此交子信譽又開始下跌。到了南宋時。每屆能發行五六千萬貫交子,那更是氾濫成災了。
不過好在王安石雁過撥毛。次數增加,但清醒地限制了每行發行的數額,上限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貫,因此雖貶值,可比例不是太大。
當然,也不能會部怪王安石,趙頊便說過一句話:“行交子,誠不得已,若素有法制,財用既足,則不須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難無有不已之事”。
朕也不想發行交子啊,更不想用新交對沖舊交,可是貨幣不足怎麼辦?
這是實際情況,不過這樣一來,沒有了信譽,交子只能貶值了。
因此王巨便想到了帛交,讓帛交的成本與它的實際成本相彷彿,如果再得到充足的銀兩,與銅幣搭配,三相結合,大家就會漸漸認可,那麼就不會出現前面得到交子,後面立即去交子鋪兌回銅幣的情況。漸漸地帛交就能替代銅幣,國家只要在各州府儲備少量銀子或銅幣,就可以了。
而且放在海外,想大規模製造帛交比較困難,但放在宋朝,以宋朝的絹帛產量,一年可以輕鬆地獲得幾百萬貫的帛交。
有了充足的貨幣,才能為成立銀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過想成立銀行,絕對沒那麼簡單的。
然而相比於銀行,海外的種種管理與制度,則更是麻煩。
王巨凝起眉頭,想了好一會,道:“就這些吧。”
那有什麼完美的制度哦?只能說走一步算一步了。
黃驊在邊上說道:“勝之,儷兒就交給你了。”
儷兒未死。
這也是一個偶然事件,給王巨帶來的啟發。
王巨用兵大理,有幾個原因,大理收回來,夾在宋朝與大理中間的一些蠻族就會變得安份一點。但這個理由確實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