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工房之中,賀崢看到了延安府的工業發展以他瞠目結舌的速度前進。
延安府為了鼓勵工業發展,因此設立了工業獎勵基金,對在工業技術創新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工匠和蘇學學子給予重獎。
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創新熱情,推動了延安府工業的持續發展。
延安府從基礎的冶鐵業開始發力,工匠們在政策鼓勵之下努力改良冶鐵技術,在蘇允的建議之下引進先進的鼓風裝置,大大提高了鐵的產量和質量。
原本只能生產一些簡單農具和兵器的小作坊,在新的技術支援下,逐漸發展成頗具規模的冶鐵工廠。
這些工廠不僅能滿足延安府內部對鐵製產品的需求,還將優質的鐵製品遠銷周邊地區,吸引了眾多商人前來採購。
與此同時,延安府的紡織業也在悄然興起。
工房偷偷派人去蘇杭尋找厲害的紡織技術工人,並聯合其他工匠對傳統紡織工藝進行創新,在這個過程之中,培訓了大量心靈手巧的女工。
一時間,延安府的紡織工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生產出的絲綢、棉布等紡織品,質地優良,花色精美,在西夏、遼國的市場上供不應求。
賀崢積極與各地的商賈建立聯絡,拓寬銷售渠道,使得延安府的紡織產品迅速在周邊地區開啟了市場,為延安府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當然,搞工業是為了讓延安府變得富裕起來,但基礎工業的發展,亦是在催生軍工產業。
基礎材料的發展,讓延安府生產出的兵器在質量上遠超宋夏遼三國,不僅裝備了靜塞軍,還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隨著工業的蓬勃發展,延安府的稅收大幅增加。
蘇允利用這些資金,進一步加大對工業的投入。
延安府因此修建了更多的工廠廠房,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工業生產,甚至連慶州、環州、鄜州等這些延安府之外的人也偷偷跑過來這邊的工廠打工。
因此在元佑四年的夏天開始,延安府的工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工廠裡的各種簡易機器轟鳴,工人們忙碌而有序地工作著。
街道上,滿載著工業產品的馬車來來往往,將延安府的財富運往四面八方。
賀崢站在工房的高處,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心中充滿了自豪。
他知道,在蘇允的領導下,在蘇學會學子們的共同努力下,延安府正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而工業的崛起,無疑為延安府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