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翊擺擺手說:“此話差異,鄭莊公無道,殺弟囚母,欺君犯上,他的侄子公孫滑逃到我衛國他也不放過,發兵伐衛好在先主機智,書信往之以求和解,蒙不白之辱。現在鄭國當是我宋、衛之公敵。”
宋殤公有些納悶兒,怎麼鄭國就成了我宋國和你衛國公敵了呢?“
寧翊讓宋殤公退其左右,又探身近前與宋殤公低語道:“君候承襲於誰?是你的叔父宋穆公之位。按照諸侯承襲制度,宋穆公之位乃是穆公之子子馮來繼承。雖說穆公愛弟,行堯舜之德,但您知道子馮會怎麼想?”
這句話的確刺到了宋殤公的痛處。原來宋氏江山卻有一段難以啟齒的故事。
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在位十九年,宣公病重,見兒子與夷尚年幼而弟弟正是年富力強足智多謀,就要讓位給弟弟公子子和,就對身邊的大臣們說:“父親去世兒子繼位,兄長去世弟弟繼位,這是天下通義的。現在我兒尚小難能國事,而我弟弟子和卻是有才幹可以理國事,所以我要讓位給弟弟子和。”
子和再三推讓,宋宣公決心已定,子和只好接受君位。同年,宋宣公死後,公子子和繼位,是為宋穆公
公元前720年,宋穆公在位九年,宋穆公病重,於是召見司馬孔父嘉。宋穆公對孔父嘉說:“先君宋宣公兄捨棄世子與夷而立我為君,我不敢忘記。我死後,一定要立與夷為君。“
孔父嘉搖搖頭緩緩地說:“現在的宋國是您宋穆公的天下,君臣相親,雖然宋穆公讓君位於弟有風範在先,但主公可以想象,現在的群臣更恭敬您這個國君,如有變故朝中重臣大都會支援立您長子子馮。現在看子馮為人和善、有掌管宋國的才能,若不立子馮也怕朝廷不能安定。”
宋穆公說:“聽我的話吧,不要立子馮,當初是宣公兄把位傳於寡人,而今寡人當然要傳位給當年的世子與夷。寡人之意已決,不可變動。”
孔父嘉說:“如果主公想立與夷那只有現在就打發子馮去他國。不然繼位之爭就會讓朝廷難以招架。”
於是宋穆公採納了孔父嘉的建議,撐著病弱的軀體召見親子子馮。
見到子馮,宋穆公對子馮說:“現在我命令你立刻離開宋國去鄭國居住。不得有誤。你可以帶足你的生活所用,在那裡頤養天年。”
子馮知道父親要把君位傳給叔父,但見父親正是在重病之中,想在父親病危期間侍奉左右,所以依依不捨,再三懇求。卻被宋穆公嚴詞拒絕。子馮只好帶上家眷和大量的珠寶財產前往鄭國。宋國朝廷上下都明白其中宋穆公此舉的目的。宋穆公將拒絕子馮繼承大位了。即先君的禪讓變成了公族的更迭。
這一年的八月初五日,宋穆公果然去世了,其原來的世子與夷在孔父嘉的扶持下順利繼位,是為宋殤公。
這段歷史成為宋國朝廷上下難以揮去的記憶。
兩人回憶了這段歷史後,寧翊又說:“君不知鄭國有為得到宋國而爭立公子子馮為國君的用意嗎?鄭武公時為了兼併胡國,鄭武公可以先將女兒嫁給胡國國君,而今子馮在手,鄭國怎麼可以錯過這個機會呢?衛國、宋國如不聯手伐鄭,等待強大的鄭國個個擊破,到那時候君主不僅要失去君位,恐怕項上首級也難以自保啊。”
寧翊一席話說的宋殤公脖子上直冒涼風,嚇出了一身冷汗。宋殤公仔細想想,如果真的是鄭國為立公子馮為侯,大兵壓境,還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嗎?思向想後,宋殤公還是決定派兵伐鄭了。寧翊與宋殤公說好出兵後,帶著勝利者的驕傲回了衛國稟報石厚、州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