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神宮監匯入之後,整個隊5變得更加龐雜了幾分。
那神宮監雖說編制只有3十人,但是也沒有退休這1說,所以這00總總加上去多達百人,當然了大部分都是已經上了年紀的內宦。
這些人只能跟在隊5的後面,而神宮監的掌印太監張安則是跟在朱載壡的邊上。
這1路走來,茂盛的植被留給朱載壡極大的印象。
這之前的植被啊,雖說很是茂密,而且時不時有著鹿鳴聲傳入耳邊,但是遠不及此刻的震撼。
這史書上所載啊,有松樹十萬株,朱載壡在這1塊是真的信了,而且這樹木大多都很是粗大。
此刻,雖說為正午時分,又值南方盛夏,但是那雲林相蔽間,讓行走在路上的朱載壡頗有幾分蒼翠陰涼之感。
等向上走了兩注香的工夫,朱載壡已然來到了另1座城樓門建築邊上。
此時,若是抬眼望去,那寶頂,那安葬著1代雄主朱元璋的寶頂已然清晰可見了。
這座城樓門遠比之前的大金門等要更為高大。
而且這4周,不應該是這城樓門的4角都有著1根碩大筆直的華表。
那華表潔白無瑕,宛如直柱1般直衝天穹。
再將目光收回重新放回那城樓門,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來,整個城樓門有兩個部分組成。
底下的是由1根根大條石壘砌而成的高臺,
這些個石條的砌法,為1順1丁式,基本上啊,這明朝所有軍事用的,包括皇室建築都是用這個砌法。
這砌法也被稱為梅花丁,往往適用於整體都由城磚壘砌的牆體,中間由黃土壘砌的則不可。
至於這條石的黏連劑——
朱載壡走到跟前,用那指尖輕輕觸碰著這已經剝落的牆面。
沒有錯,果然是3合土。
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石灰1直是最為要緊的建築材料之1。
若是朱載壡沒有記錯的話,在那《大明會典》裡就有說過,說是所有營造事務,當然了1半都是指中樞直屬的大型工程,這些工程都需要用石灰,乃“合用石灰,每歲於石灰山置窯燒練”
單單這句話的表述便已經說了1切。
而無論東西方,都選擇用海邊的貝殼1類來獲取石灰,往往都是先燒貝殼,而後直接放水裡,直接就能溶解掉獲得石灰,很是方便。
不過,在東方,總是更具有創意思維,不單單是用石灰1種,而是加上了其他東西。
就像是自己在後世所聽到的什麼糯米石灰,其實就是其中的1種混合物。
當然了,不止是糯米,包括桐油,米醋都可以。
等到了之後,更是演變成3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