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盟的三個國家都準備好了,要給騎兵配備匈奴良馬。
只有趙國才和匈奴接壤,要跟匈奴交易時,兩個會派出運輸隊先去到趙國,然後再跟趙國的人一起前往河套地區跟匈奴交易。
在十二月中旬的時候,趙國、齊國、韓國都按照項羽的要求昭告天下,到了十二月底,三路北上的楚軍都已經撤軍了。
——————————
大業元年,公元前203年。
一月初這天,子嬰接到鄒棠的報告,已經有效掌握了炒鋼技術。
子嬰來到兵工廠。
“陛下,工匠們不僅掌握了炒鋼法,能掌控好碳含量,臣還用了新想到的辦法,收到奇效。”
第三次來到這裡,鄒棠的心情明顯比前兩次都要好。
隨即,鄒棠帶著子嬰來到成品區。
“陛下,這五把劍乃是最新打造。”
子嬰拿起來仔細打量,光憑肉眼觀察,就已經看出了不同,劍刃部分極為鋒利。
出來空地上,這裡有好幾個大小不一的木樁,子嬰雙手緊握劍柄,用力揮劍向碗口大的木樁砍去,乾淨利落地將木樁砍斷。
不錯,夠鋒利了。
再細看劍刃,沒有出現捲刃、蹦口情況。
看來真的是成功了。
鄒棠道:“陛下,試驗了兩年多,臣和工匠們,已經找到了控制碳含量的有效辦法。臣還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含碳多的鋼做劍刃,而用含碳少的熟鐵作劍脊,製作出來的五把劍,劍刃鋒利,整把劍不易折斷。”
“很好!做得很好!”
子嬰誇讚著。
這種製作方法,是南北朝時期冶金專家綦毋懷文發明,用於製作宿鐵刀。
刀刃主要起刺殺、切割作用,這要求有比較高的硬度才能保證刀的鋒利,所以必須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作為材料。
而刀背主要起一種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使刀在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時不致折斷,這樣就要選擇含碳量較低、韌性較大的熟鐵。
在製作兵器時將熟鐵和鋼巧妙結合起來,將二者恰到好處地用在合適的地方,既滿足了刀的不同部分的不同要求,又節省大量鋼材,這種鑄造工藝,直到現代還在沿用。
這種原理,同樣適用於製作劍。
經過子嬰對鍊鋼技術理論指導,鄒棠在不斷的試驗中,摸索出了這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