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烈皇帝之前是前唐,或者是玄唐,因為光烈皇帝之前的唐帝國以玄色為尊,光烈皇帝之後以紫為尊,故又稱之為紫唐,後唐時代。
後唐時代共有十六位皇帝,這十六位皇帝,全都資質平平,最好的也不過是光烈皇帝,能打。最差的,甚至剛登基一天就被太后給嗆死在茅廁。
非常詭異的現象。
歷史學家們研究發現,前唐和後唐好像是兩個朝代,明明都是老李家子孫,但是後唐的皇帝非常差勁。而且後唐時代發生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
什麼後宮干政,什麼宦官干政,權臣當政,地方起義,二十八子奪嫡,基本上是在往死路走,同前唐時代相比,後唐時代更像是一個快要死的人在苟延殘喘的活著,一點生機沒有。
歷史學家甚至表示,後唐時代更像歷史上的那些王朝,因為它發生的事情,其他王朝都有。唯獨前唐時代不同,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乃至於它的皇帝,都和其他王朝不一樣。
具體什麼不一樣,說不上來,比較清楚的是,前唐時代的皇帝們雖然有的很離譜,但是在治國上,很有招數,而且非常得百姓信賴。
但是後唐時代沒有,後唐時代的百姓,基本上恨不得把皇帝給活活掐死。
另一點,後唐時代的皇帝選擇的繼承人,一個比一個爛,一個比一個差勁,而且經常變卦,根本沒有前唐時代皇帝堅定,選擇一個繼承人就定死了,不變。
歷史學家們研究很久,猜測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光烈皇帝起義奪下江山之後,沒有得到那份只屬於皇室內部的傳承。
這是他們根據貞觀皇帝、宣武皇帝、昭武皇帝、玄龍皇帝、寧武皇帝、大興皇帝、元徽皇帝、元烈太子、明華皇帝,這幾位的個人本紀裡面發現的蛛絲馬跡。
具體的就是,但凡被冊立為太子的,基本上全都跟著皇帝一起學習政務。如宣武皇帝早年被冊立為太子,常年在幕後聽大臣向貞觀皇帝述政。
離譜的宅男大興皇帝雖然和寧武皇帝不親近,但是史書上仍然有有相關記載。
如;秋八月,星島大都督少驥入萬壽殿述職,太子側觀之。
這裡的太子就是大興皇帝。
除此之外,歷史學家們還懷疑,李唐帝國皇室內部肯定有某種代代相傳的書籍遺失了。
因為前唐時代,每代皇帝都會提到一本書,叫做《唐訓》。
如,玄龍皇帝曾言;家祖傳《唐訓》,妙極也。
寧武皇帝曰:貞觀老祖傳訓,小子一刻不敢忘也。
大興皇帝曰;朕幼時,不讀訓,爹爹必責,每杖之,星夜難安。
就連明華皇帝都曾經被史官這麼記載過;六年夏,帝夜驚,起復殺人,口不擇言,連呼‘阿父,小子已習訓,勿罰!’。
由此,歷史學家們合理懷疑,因為《唐訓》的丟失,導致李唐帝國的皇帝質量直線下降。
畢竟,元徽皇帝一開始冊立的元烈太子,其實在史書上,極具孝順賢良之名。而元烈太子的兒子光烈皇帝,也算是個中興之主。按照時間推算,元徽皇帝那會兒,《唐訓》還在,元徽皇帝一開始選擇的元烈太子,其實真是一個很好的繼承人。而且,這個繼承人的兒子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繼承人。
但是很可惜,元徽皇帝變卦了。
關於元徽皇帝為什麼會突然變卦,歷史學家們給出兩種比較得到大眾認可的解釋。
其一,明華皇帝生母鄭美人把老年元徽皇帝迷得五迷三道,由此更加偏愛幼子明華皇帝。
其二,元烈太子不類己!
更多的歷史學家,其實更偏向第二個可能。因為縱觀整個前唐的諸位皇帝,一點都不難發現,這些個皇帝,一個比一個暴躁,一個比一個不講道理。除了老百姓能指著他們鼻子罵,其他人,尤其是番邦人,誰敢張嘴說一個字,不把你祖宗十八代給挖出來,算你小子走狗屎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