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來說,內閣將政務統一意見,處理妥當。
然後交給皇帝審批,皇帝認為同意,便硃批下發。
但永樂以後的皇帝往往沒有其祖宗們的工作能力,因此產生了“凡每日奏文書,自御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的情況,產生了大臣們受制於宦官的奇葩局面。
到了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時,更是嚴重違背了明太祖不準宦官讀書寫字的祖訓。
在宮中設立了“內書堂”,專門教宦官讀書認字。
俗話說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教宦官讀書認字,可謂是開啟了潘多拉魔盒,使得太監們不光有了權力,還有了對付大臣們的智謀。
明朝的宦官有二十四個衙門,每個衙門裡宦官們的首領被稱之為太監。
在這二十四個衙門之中,司禮監和御馬監是權力最大的兩個。
司禮監專管內外奏章,御馬監專管皇帝兵符。
宣德時,產生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務,他們一個負責提皇帝代筆批紅,一個負責蓋章。
這兩個職務可謂位高權重,凡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權監都出自於此。
到了明英宗時,太監王振頗受英宗信任,權傾朝野。
肆無忌憚的王振甚至將明太祖當年立在宮中不許宦官干政的鐵碑直接盜走,可見其氣焰囂張。
而英宗時,宦官的勢力已經開始染指到了兵權。
到了明憲宗朱見深時,明朝宦官勢力擴張完成,太監們玩弄權術,監視大臣,干涉朝政和軍事成為了常態。
朝宦官勢力存在之久,權監巨監數量之多,其首要原因,仍然在於皇權的加強。
太監雖然干涉朝政,但是在皇權與文官集團的較量之中,太監始終是皇帝的一個助手,幫助皇帝壓制文官集團。
其次,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嚴厲禁止宦官干政,但恰是其加強皇權的諸多措施為後來宦官勢力的崛起埋下了隱患。
最後,成祖以後的明朝皇帝們多荒於朝政,將宦官作為親信,使得宦官有了可以干涉朝政的機會。
這些事情,韋寶清楚,毛文龍自然也清楚的,毛文龍奇道:“你說皇位換人是什麼意思?”
“此為最高機密,切不可對旁人說起。”韋寶謹慎的四周看了看。
其實韋寶的府裡是天底下最安全的地方,但韋寶仍然要這麼做,以表示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