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四合院:我是杜守義> 第二六二章 猴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六二章 猴腦 (1 / 5)

時間轉眼到了九月六號,星期五。上午。

“叮,宿主今日簽到獎勵為‘泰豐樓’鍋燒肘子x10。”

‘鍋燒’是魯菜的一種烹飪手法。一道‘鍋燒肘子’,先煮,再蒸,再裹蛋糊油炸。

後世有很多詬病中國菜過度烹飪,失去了食材本味,這道‘鍋燒肘子’也許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了。

說到這兒又要扯些題外話了。中餐是不是過度烹飪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聊聊中國菜系中的老大哥,魯菜。

魯菜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菜系,地位無可撼動。而魯菜體系的建立其實源於孔孟兩家的家府菜。

孔老夫子對吃的要求是很高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精細’二字就決定了魯菜的烹飪手法必定不會簡單。

‘儒家’是我們的文化基因,然後餐飲歷史的發展和這種基因傳承殊途同歸了。

種花歷史上一直飽受食物匱乏的困擾。在食物經常短缺的情況下,我們總是把可以吃的東西儘可能的收集起來,想辦法做成食物。

也正因為食物短缺,‘高層’將吃當成了一種‘炫耀’,烹飪手法愈加繁複;

而‘底層’則要讓粗鄙食材儘可能的‘可口’,烹飪手法也開始走向複雜。

上下一起用力,再加上儒家文化從‘法理’上的力挺。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烹飪文化。

所以脫開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談烹飪,那就有點不講理了。

說到這裡忍不住還要提一下‘膾’的問題。

生魚、生肉切碎切片稱之為‘膾’。這應該是最簡單的料理手法了。

種花自古一直有食膾的歷史。周青銅器的銘文上就有‘膾’。

《論語》中對‘膾’這類食物的說法是:‘不得其醬不食’。說明孔夫子不但膾不厭細,對蘸料還很講究,必須按照《禮記》規定的‘春蔥秋芥’來。

到了三國,曹植食‘膾’喜歡蘸小蝦醬。南北朝有‘金齏玉膾’這道名菜。

的特色美食‘刺身’,它的古稱就是‘膾’。不用問,這個字肯定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從周到漢,從兩晉到唐宋,種花‘食膾’的傳統一直沒中斷過。

‘膾’是月字邊,所以不是單指‘魚生’,還有牛羊肉類的‘肉膾’。

到了明朝,‘肉膾’已不再見記載。而老祖宗在不斷的試錯中也逐漸發現了淡水魚寄生蟲的危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提出了反對生食。這等於宣告‘食膾’的死刑了。

到了清朝,‘魚膾’消失,只留下了南方部分地區還保留著這個傳統。

其實滿人傳統飲食中有‘魚膾’,宮裡就有過記載,但入了關後被漢人勾帶著也不吃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