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類的食物就這麼在種花主流食譜中消失了,說實話,有點可惜。
在華夏,‘膾’的歷史淵源流長,但不代表吃‘活食’。
‘生食’和‘活食’這兩者之間有本質差別,說是‘善惡對立’也不為過。
有些‘名菜’,比如老鼠幼崽做成的‘三叫’;活吃猴腦等等。你以為那是達官顯貴,上流人士才吃得起的?錯。這些都是窮鄉僻壤,沒有開化的人用來獵奇、炫耀的。有身份的人碰都不會碰這些。
‘君子遠庖廚’,就是因為聽不得動物瀕死的哀叫之聲,這是‘仁’的體現。
那些吃‘三吱’的倒好,以聽哀叫為樂。這可真是....想造儒家的反?
達官顯貴誰要是敢碰這個,那可有他好瞧的了。無論哪朝哪代,彈劾、革職、抄家、流放,一條龍服務妥妥的等著。
史上就有貴州的大官,因為受了大土司宴請,吃一口活猴腦被革職流放的。本來雲貴做官已經夠遠了,這一流放更沒邊兒了。
有人會說,猴頭不是上八珍之一嗎?怎麼會沒人吃呢?
說到這兒就索性再扯遠一點。
八珍二字從何而來呢?出自《禮記.內側》。
原文太詰拗,先簡單翻譯一下。‘八珍’是指:肉醬拌稻米飯,肉醬拌粟米飯,烤豬,烤羔羊,烤裡脊,酒漬羊肉,五香牛肉,網油烤狗肝。
東北人看完要‘哈哈哈’了吧?老祖宗也‘天天一頓小燒烤’?
沒錯,老祖宗的八珍裡有一半是燒烤。
漢唐宋的資料手邊沒有,或許根本沒八珍一說,知不道。
蒙元有‘八珍’,但乳酪、羊奶、馬奶佔了一大半,就不去說它了。直接跳到明朝吧。
牛叉的明朝來了。那時的八珍是: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
這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呢?
龍肝有說是白馬肝、也有說娃娃魚肝。前者檔次太低還有毒,還是取後者吧。
鳳髓:山雞腦。
豹胎,這個沒有疑問,豹胎盤。
鯉尾要讓人猜一猜了。普通的鯉魚尾巴肯定不夠牌面,那就有可能是穿山甲的尾巴,因為穿山甲古稱‘鱗鯉’。
鴞炙,烤貓頭鷹。我了個大去!
猩唇,熊掌,酥酪蟬。
最後一種可能是炸知了猴。並非不可能,知了在種花文明裡是有級別的,按明朝這個操行弄不好就是它。